(
课件网) 2026届高考 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破解诗语密码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新课标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表现手法 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涉及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2023 全国乙卷 《破阵子》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抒情技巧 2022 新高考Ⅱ卷 《送别》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抒情技巧 2019 全国Ⅱ卷 《投长沙裴侍郎》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景物描写作用 2016 全国Ⅱ卷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结构技巧 考情微观 素养目标: 1.牢记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等。(重点) 2.回归课本,教考衔接,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教材中所给诗句使用的表达技巧。(重点) 3.练习巩固,迁移运用,提升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难点)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双关、互文、叠词、反复、顶真、列锦 (2)表现手法: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 (3)表达方式: ①写景手法: 空间(远近结合、俯仰结合);时间(春夏秋冬、早中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视听结合);动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往之景、将来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色彩(色彩渲染、色彩对比、色彩浓淡相衬);白描;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 ②写人手法: 正面(动作、语言、神态、细节);侧面(环境烘托;侧面衬托(正衬、反衬———人、物) ③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古人古事: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其他(对比、虚实结合) (4)结构技巧: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总领下文、托物起兴、线索、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照应、伏笔、层层深入、重章叠句 学习活动一:牢记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结构技巧 一 二 三 四 互文 列锦 烘托 衬托 对比 对写 描写 抒情 问题反馈 (一)烘托 内涵 通过侧面描写环境、氛围或他人反应,间接突出主体形象或情感,核心是“渲染氛围”。 举例 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 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b.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用环境描写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二)衬托 内涵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或物,用另外一些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陪衬或对照。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举例 正衬: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衬静,蝉的叫声和鸟的鸣叫被用来衬托树林和山的宁静,使得这种宁静更加深沉。 (三)对比 内涵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更突出事物特点,使之形象鲜明。双方不分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