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9644

2.2《红烛 》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4424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一,统编,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红烛》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闻一多的《红烛》创作于 1923 年,收录于同名诗集《红烛》,彼时他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在美国期间,西方工业文明的繁华与种族歧视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让他对 “美” 与 “善” 的追求更加强烈;归国后,目睹国内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景象,他内心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沉重碰撞,最终凝结为《红烛》这首充满哲思与深情的诗作。 红烛是诗歌的核心意象,其内涵具有多层性。表层看,它是 “红” 的色彩与 “燃烧” 的动作的结合 ———红” 象征赤诚、热烈,“燃烧” 则代表奉献、牺牲,二者叠加,构建出 “以生命赴理想” 的基本形象。深层看,红烛还承载着闻一多的 “矛盾与坚守”:诗中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写出红烛燃烧时流泪的 “矛盾”,这既是蜡烛物理特性的写照,更隐喻诗人自身的困境 ——— 渴望以理想照亮现实,却因现实的黑暗而痛苦;但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结尾,又展现出在矛盾中坚守奉献的决心,让红烛成为 “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图腾”。 诗歌的艺术手法极具特色。首先是象征手法的极致运用,红烛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这种 “物我合一” 的象征,让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其次是抒情节奏的起伏,从 “赞美红烛” 到 “质问红烛”(“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再到 “理解红烛”,情感从热烈到困惑再到坚定,形成层层递进的张力。最后是语言的韵律美,全诗以 “红烛啊!” 为反复咏叹的线索,句式长短交错,既保留古典诗词的凝练,又兼具白话诗的自由,如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的短句,节奏急促,将情感推向高潮。 闻一多曾提出 “三美” 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红烛》正是这一理论的早期实践。“红烛” 的色彩(绘画美)、“啊” 字的反复(音乐美)、节与节的匀称(建筑美),共同构建出 “形神兼备” 的诗歌美学。这首诗不仅是闻一多个人的心灵独白,更代表了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与坚守,其 “奉献”“坚守” 的精神,穿越近百年仍能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 1.下列对材料中 “红烛内涵”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层是 “红” 的赤诚与 “燃烧” 的奉献的结合 B. 隐喻诗人 “以理想照亮现实却因黑暗而痛苦” 的困境 C. 仅代表闻一多个人的理想,无普遍的精神意义 D. 是理想主义者 “在矛盾中坚守奉献” 的精神图腾 2.下列对材料中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仅运用象征手法,将红烛塑造成诗人人格的化身 B. 抒情节奏平铺直叙,情感始终保持热烈坚定 C. 语言兼具古典诗词的凝练与白话诗的自由,符合 “三美” 理论 D. “红烛啊!” 的反复咏叹,仅起到串联诗句的作用,无情感表达功能 3.结合材料,分析《红烛》中 “矛盾与坚守” 的具体体现。 4.材料认为《红烛》是闻一多 “三美” 理论的早期实践,请简要概括其 “三美” 的具体表现。 5.为什么说《红烛》的 “奉献” 精神能 “穿越近百年仍能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请结合材料作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烛》的抒情视角具有 “双重性”,既是诗人对红烛的凝视与对话,也是红烛对诗人的映照与启示,这种 “双向互动” 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显深刻。 诗人对红烛的 “凝视”,始于对其外在形态的赞美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开篇以反问将 “诗人之心” 与 “红烛之色” 相连,确立 “红烛即诗人” 的基本关联。随着诗歌推进,凝视逐渐深入:从 “燃烧流泪” 的物理特性,到 “烧蜡成灰” 的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