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92004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576599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穿越千年的英雄对话:一场在北固亭下的朗读与思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读词中典故分析诗歌情感; 2.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一个21岁的青年率领群众两千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第一件,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他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这个青年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叶嘉莹先生说:我认为辛弃疾是比苏东坡更了不起的一个词人,因为辛弃疾这个人不只是文学、诗词(很厉害),而且还是一个有豪情壮志的英雄豪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辛弃疾身上的英雄之气。 二、教学过程 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二)【背景介绍】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他的词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二、教学过程 2、时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 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作。 (二)【背景介绍】 二、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一)研读诗歌:赏析上阙--从用典解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用典解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的词好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通篇用典。 (什么是用典?即引用典故,凡是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或语言文字的,就是“用典”。) 用典,有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表意委婉的作用。请从用典的角度入手,赏析作者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共八句,总共运用了 五个人物相关的历史典故。明确:孙仲谋、寄奴、刘义隆、佛狸、廉颇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一)研读诗歌:赏析上阙--从用典解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仲谋是谁?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皇帝。 孙权有四兄弟,根据孙权的字,你认为孙权在排第几?为什么? 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顺序来排列。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一)研读诗歌:赏析上阙--从用典解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