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92232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习题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5-11-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1761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获得者,PPT,29张,课件,习题,袁隆平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得者袁隆平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 20分钟 (2025浙江强基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从湖南长沙上空俯瞰,浏阳河东岸的一座建筑,如同一朵盛开的芙蓉花,又宛若秋 天里一串饱满的稻穗,这里便是国内第一座大型水稻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5栋 主体建筑将博物馆分为陈列、库藏等5个功能区,寓意五谷丰登。 隆平水稻博物馆于2019年开馆,这座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国家二级博物馆,里 面展品丰富,图文并茂,前来参观的人A( )。①博物馆以水稻为主题,②共有三大基 本陈列,③分别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稻作文化、水稻的生长过程,④以及杂交水稻的 影响、发展与产生。⑤博物馆拥有8000多件藏品、6000平方米陈列区,⑥辅以环幕影院、 动态投影等多媒体设备,⑦将中国千年的稻作文化历程和“杂交水稻之父”娓娓道来。 透过隆平水稻博物馆的落地窗望出去,一片广袤的稻田B( ),这里是隆平水稻 文化园,用作室外教学基地。“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有这么一个地方,让参观者来感受水 稻的文化,(1)_____。”博物馆讲解员卢雅靖介绍,隆平水稻文化园 占地210亩,其中包含隆平文化广场、水稻梯田实践基地、袁隆平主题雕像等景点,形 成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科普教育与劳动实践自然结合的体验空间。 袁隆平一生C( )地追寻着“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他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是当代农业 科技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如今,(2)_____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 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等荣誉。印在展馆墙上的话语引人注目:“人就像种子,要做一 粒好种子。”不少参观者在这里久久驻足,细细回味。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A络绎不绝B映入眼帘C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每空1分) 【解析】 A处,根据括号前“前来参观的人”可知,此处填写的成语应修饰“人”,再根据 “里面展品丰富,图文并茂”可知,隆平水稻博物馆中的展品丰富生动,吸引众多人员前来参 观,此处应是形容前来参观的人数量多,故可填写“络绎不绝”之类的成语。 B处,从“透过隆平水稻博物馆的落地窗望出去”这一描述可知,此处是说往外看时一片 广袤的稻田直接呈现在眼前,形容视觉感受,故可填写“映入眼帘”之类的成语。 C处,结合前后文可知,此处是形容袁隆平一生对“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梦”的追寻,他一生都坚定地朝着这些梦想努力,从未改变,故可填写“矢志不渝”“坚持不懈” 或“孜孜不倦”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映入眼帘:某物进入视线之内。 矢志不渝:比喻坚定执着,表示永远不变心。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2.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5分) 【答案】 比喻。(1分)将隆平水稻博物馆比作“盛开的芙蓉花”和“秋天里一串饱满的 稻穗”,不仅说明了这座建筑的外观之美丽,还点出了博物馆是以袁隆平研制的水稻为主题 的特点,具有文化意蕴和纪念意义,生动形象。(4分) 【解析】 首先分析修辞的构成。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隆平水 稻博物馆”,喻体是“盛开的芙蓉花”和“秋天里一串饱满的稻穗”,比喻词是“如同”“宛若”,所 以句子用了比喻中的明喻。 然后分析妙处。“盛开的芙蓉花”和“饱满的稻穗”形象地描绘出隆平水稻博物馆建筑 外观的独特与美丽,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较为具体生动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如花朵般娇 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