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 20分钟 (2025江西抚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几年前,我曾到访商河,并目睹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秧歌表演。①之所以说规模不大, ②相较当地动辄百人的秧歌演出规模而言的。③其时恰逢农忙,④农民出身的秧歌队员 们都在忙着抢收抢种,⑤能聚起来的人不多。⑥然而,⑦这场规模不大的演出,⑧我们 却感叹不已。从队员们脸上的汗水、身上的汗渍不难看出,他们也都是刚刚从田间地头 赶来,放下手里的农具,换上秧歌的行头。可锣鼓点一响,他们眼里的疲惫顿时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光。他们奔腾起舞,令人不禁联想,在商河鼓子秧歌两千 多年的历史长卷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在战胜洪水或击退外敌时,就是这样兴高采烈 的吧?在岁稔年丰时,就是这样欢呼雀跃的吧?这秧歌里,有风雨交加的岁月,更有百 折不挠的精神。 那次的商河之行,在我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不久前,响应中国作协“中国一日·走 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再次走进了商河大地,来到殷巷镇三帽村。 在与殷巷镇文化站李主任、三位村书记及村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发源于商河县 的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但民间艺术 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点,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关于秧歌的起 源,大致有“抗洪”说、“战争”说、“祭祀”说,可谓A_____。近几年,随着研究 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 黄河素有“百水之首”之称,自古决口和改道屡见不鲜。清代傅泽洪主编的《行水金 鉴》中有载,历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商河县整体地 势较低,境内有“七十二洼”,小洼更是B_____。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 秋”之说。面对C_____的丰收年,人们激动的情绪难以言说,抄起身边的农具 舞之蹈之,又是多么合情合理。 漫长的旧时光里,虽生活多艰,而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却如原上草,春风一吹,便 生机一片。年年岁岁,人们在秧歌中安放自己,在秧歌中点燃自己,秧歌镌刻在当地人 的骨血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众说纷纭; 数不胜数; 来之不易(每处1分) 【解析】 A处,根据前文“关于秧歌的起源,大致有‘抗洪’说、‘战争’说、‘祭祀’说”可知,关 于秧歌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故可填“众说纷纭”之类的成语。 B处,根据前文“商河县整体地势较低,境内有‘七十二洼’”可知,商河县境内“洼”非常多, 而“小洼更是”中的“更是”表递进关系,表明“小洼”更多,故可填“数不胜数”之类的成语。 C处,结合“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说”以及前文写商河县地势较低,洼地众 多可知,商河县丰收的景况来得非常不容易,故可填“来之不易”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众说纷纭:各种说法很多而不一致。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极多。 来之不易:指得来很不容易。多表示应当珍惜。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第二段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C A.古文今译应当忠实于原文,如果脱离原文,凭空杜撰,画蛇添足,随意加进原文字里 行间所没有的内容,这就是“衍译”。 B.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 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C.第二阶梯高原与盆地交错,“中央之山”秦岭尽显秘境之美,张家界、九寨沟、华山等 自然景观冠绝天下。 D.《论语》中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充满智慧的话提醒我们要 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急于展现自己。 【解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