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2.2 红烛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课导入 同学们,李商隐《无题》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饱含着分离之痛与相思之苦。 这带给了闻一多先生关于“烛”的许多思考,他赋予了“烛”怎样新的内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 李商隐 素养目标 二 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三 了解新诗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三美”。 四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一 理清抒情脉络;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主要作品有《红烛》《死水》。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 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46年7月15 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作者简介 诗歌上提出著名“三美”原则。 音乐美:指的是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得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绘画美;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背景链接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寂寞的异国生活加上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知识链接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知识链接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题目解读 “红烛”化用自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其本义是火红的蜡烛。闻一多的诗用“红烛”来比喻自己甘愿为祖国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诗歌朗读 诗歌鉴赏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领导全篇,与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 ②内容上,该句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山誓海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 ③情感上,表达的是作者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诗歌鉴赏 “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分别象征了什么? 红烛的 色 灰 泪 光 诗歌鉴赏 红烛的“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