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98420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1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24946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4.1,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为何对“悲凉”情有独钟? 1.品味文章如何通过精选意象、细腻描写与特殊句式,营造“清、静、悲凉”的意境。 2. 理解“悲凉”作为审美对象的独特内涵,通过多视角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 3.感受“悲凉”之美,初步理解中国文人的“悲秋”传统,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营造意境。 目 标 4.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沉而复杂的眷恋,理解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 同学们,如果请你用一段文字描绘北京的秋天,你会首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觉?然而,有一位作家,他千里迢迢从杭州赶回北平,心心念念要品尝的,却是秋的另一面面。让我们跟随作者思绪一同感受他笔下不一样的秋天。 导入 知人论世 他是中国现代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其作品常常弥漫着一种忧郁、感伤、孤冷的基调,善于描绘知识青年在时代变革中的彷徨、失落与追求。 他天性敏感,情感细腻。对自然景物有超乎常人的敏锐感知力,常常“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将个人情绪投射到景物描写之中。 自幼接受传统古典教育,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同时又留学日本,广泛接触西方文学。这使得他的散文既具有古典诗文的意境美,又充满现代散文的自由与随性。 抗日战争期间,郁达夫流亡南洋(苏门答腊),坚持抗日宣传活动。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他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为国捐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五四运动后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直抒胸臆的文风,震惊了当时的文坛。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段落大意。 总体结构: 总—分—总 总起(第1-2段): 总写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与怀念,提出核心感受———清、静、悲凉”。 分写(第3-11段): 具体描绘故都的秋景,从不同侧面渲染“清、静、悲凉”的意境。 总括(第12-14段): 由景入情,议论升华,阐述对秋的文化感悟,再次表达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2.找出文章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思考: 这究竟是为什么?这种“悲凉”究竟有何魅力,让他如此情有独钟? 再读课文 快速浏览3-11段,小组合作完成“悲凉意象探寻表”。 探寻“悲凉”之迹———他是怎样的“滤镜画家”? 再读课文 探寻“悲凉”之迹———他是怎样的“滤镜画家”? 景物类别 具体意象 感觉/氛围 作者的“滤镜”(写作手法) 自然风物 破屋、破壁腰 破败、沧桑 物件选择(专选“破”的,摒弃华美) 蓝、白朵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 冷清、孤寂 色彩选择(冷色调,规避暖色)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清冷、细微、无力 精细描绘(“一丝一丝”,写出光的缓慢与稀疏) 槐树的落蕊 无声、生命流逝、寂寥 多感官描写(触觉:“极微细极柔软”;视觉:“铺得满地”) 衰弱的蝉声 残败、哀伤、生命的尾声 听觉(“衰弱的残声”,以声衬静,更显空寂) 人文场景 都市闲人:“唉,天可真凉了——— 清闲、落寞、时光凝滞 人物捕捉与语言描写(特定阶层、拖长的话调,透出人生的况味) 郁达夫不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者,而是一个带着强烈主观情感的滤镜画家。 他的“滤镜”原理是:有意规避热闹、浓艳、蓬勃的景物,精心挑选那些冷色、残破、细微、安静的意象。 他通过多感官的细腻描摹,将这些意象统一在“清、静、悲凉”的基调下,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小结: 探“悲凉”之心———他为何选择这副“滤镜”? 个人的审美偏好———追求深刻的“秋士” 思考:“他难道不知道香山的红叶、颐和园的桂影更美吗?他为什么非要爱这‘悲凉’?” 思考:“有感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