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土壤 植被与土壤 第 章 五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图 5.13)。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生产力大,枯枝落叶掉到地上,被快速分解,土壤养分得不到补充,所以其自然土壤贫瘠。 我国南方地区自然土壤为贫瘠的酸性红壤,后经过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问题: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 图5.13 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 a. 改良后的黑色土壤 b. 自然土壤 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认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重要性,理解过度开垦、化肥滥用对土壤肥力的破坏,树立保护土壤、合理改良土壤(如治理盐碱化)、维系土壤生态平衡的协调意识。 区域认知 对比不同区域(如东北黑土与南方红壤、干旱区荒漠土)土壤差异,理解气候、植被、地形对土壤类型、肥力的影响,明确区域土壤特征对农业布局的指导意义。 综合思维 综合分析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等要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土壤与植被、水文的相互关联,认识土壤作为地理环境纽带的整体性,形成系统认知。 地理实践力 通过实地观察土壤剖面、检测土壤质地与 pH 值等实践,提升对土壤特征的直观认知,培养土壤样本采集、数据分析与评估土壤质量的能力。 课标解读及重难点 课标解读 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①行为动词是“说明”,对学习要求较高; 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核心内容; ③遵循“案例分析—观察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应用”的思路,增强学生对土壤的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重点: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难点:土壤的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CONTENTS 观察土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2.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目录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 成土母质 生物 时间 地貌 气候 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 概念:岩石的风化产物,能逐渐发育形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的过程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的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成土母质并非土壤,它与土壤的根本区别在于成土母质没有肥力) 知识拓展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具体作用 成土母质 颗粒较细 颗粒较粗 残积物、坡积物 洪积物、冲积物 基性岩母质 酸性岩母质 含粉粒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含砂粒较多、粉粒和黏粒较少 含石块较多 分层特征明显 铁、锰、镁、钙含量高 硅、钠、钾含量高 土壤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动植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生物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各种土栖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和翻动,并搅动、疏松和搬运土壤。它们死亡后的残体还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生物 植物: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 生物 土壤微生物:可分解动植物的有机残体,促进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并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生物 生物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