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99340

【学霸笔记】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精品教学课件

日期:2025-11-1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128076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地理,精品,必修,2019,人教,高一
  • cover
(课件网)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信息技术即"3S"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①遥感技术(RS) 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 ③地理信息系统(GIS)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主要包括: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3.应用: (1)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规划等。 (2)大众化应用: 如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 息。 遥感(RS) 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2.组成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3.工作原理 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或其发射的电磁波,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的任务 探测范围大 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能够对地物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4.遥感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人教版必修一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5.应用 RS可以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常德市石门县北斗地灾监测预警项目 石门县片区隐患点为老滑坡复活,原岩主要为泥质灰岩,1935年发生岩质滑坡形成堆积,隐患点于2018年复活,并由2019年5月以来进一步加剧,滑坡威胁到了21位常住居民的生命安全、S522省道的运营行驶、林地及茶叶地等财产安全。 2019年8月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对隐患点进行现场勘察后决定对其进行重点监测。 遥感卫星2008年拍摄到的汶川的画面,图中红色的部分都是建筑物,根据佳格天地“地芯”算法识别结果,2008年图示范围建筑物面积约为80余万平方米。 2020年拍摄到的画面中,图示范围建筑物面积已经增加到了113余万平方米,比2008年增长了40.90%。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 是美国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 余年,耗资200 亿美元,于1994 年全面建成。 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经过近十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特点,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测量、工程变形测量、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都有四颗GPS卫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