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300183
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8次
大小:3306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张
辽宁省
,
鞍山市
,
2025-2026
,
学年
,
高二
,
学期
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如何才能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这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19世纪后期,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华文明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遭此境遇,于是西学东渐、变法图强,中国逐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一语境中,是否存在一种现代的中国性成为问题的聚焦点。 记得2016年冬天,我在日本访问一个月,住在东京。我问一位熟悉的日本教授:在东京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他问:你想看什么?我说,我看了不少名胜古迹,也看了现代城市的风貌。我还是想看一些日本独特的现代文化地标。他回答说:日本的古代源自中国,日本的现代来自西方,很难找到日本现代文化地标。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见解,也许说得太绝对。但在一些非西方国家,寻找既是现代的,又保留自身文化特性的地标,的确有一点难。 在中国,中学与西学是分开的。中学指对中国古代的研究,而西学指对西方的研究。不仅在中国如此,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在一些西欧国家,研究古代中国学术的人被称为汉学家,而对现代中国的研究,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主要是新闻记者的工作,并不进入学术圈。比如,直到今天,西方人一提到中国美学,就理解为古代中国的美学,现代中国的美学,在他们心目中是不存在的。 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影响下才出现的。这就是产生很大影响的“冲击—反应”模式。这种模式认为,西方提供原动力,非西方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出现了现代化。在解释中国近代史时,依据这种模式,研究者将一些事件与相应的改革联系起来。这就从现象上描绘了一幅“冲击—反应”的图景。 “冲击—反应”模式影响很大,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一模式忽视了中国在面对西方冲击所做出反应的主体性。实际上,这存在着一种由“在中国”到“中国的”的发展过程。冲击所产生的反应,是具有主体性的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的过程,并不是中国性丧失的过程,恰恰相反,是新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性建立的过程。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吸收外来和古代的因素,在现代学科的划分、现代学术的整体性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自身主体性的要求。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尤其在一些人文学科中,这种主体性要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美学、文论上、哲学上都有从“在中国”到“中国的”的发展。其他各门人文学科也是如此。这种发展,指的是现代学科的引入与改造。现代中国学科是在吸收传统因素和外来因素的基础上,面向当代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过程。 这种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拿来”,经“实践”,再到“创新”的发展过程。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这一过程是行之有效的,是一个很好的操作模式。然而,如果我们从文化主体性角度看,这种模式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华文化是一个有着自身主体性的生命体,有着内生的动力。这种内生的动力,才是其发生变化和发展的根源。从这种意义上讲,前述模式可以反过来看,即从“创新”,经“实践”,再到“拿来”。 “创新”应该是开端。文化的发展,本质都是发自内在的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据说这是商代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时刻清洗自身,更新自身。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在“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下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前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外国和传统中“拿来”各种所需要的要素。 (摘编自高建平《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材料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2025-11-05)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 觉醒小卷 习题课件(共86张PPT)(2025-11-05)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 并序》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11-04)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任务式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11-04)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11-04)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