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 1.6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为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派兵远征北非和意大利,但在542年被迫中途停止。这一变动发生的背景是( ) A.封君封臣权力的膨胀 B.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兴起 C.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 D.鼠疫造成帝国人口锐减 答案:D 解析:6世纪,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导致查士丁尼被迫停止对外战争,D项正确。 2.1910-1911年,长江中下游各省连遭大水,从湖北到江苏,灾民达数百万之巨;同时,东北三省暴发了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死亡人数超6万。当时不少国内外知名人士都将灾情和疫情视为对清政府来说生死攸关的考验。这可用于说明( ) A.系统的防御体系亟须建立 B.清政府亟须提高行政效率 C.灾情和疫情影响历史发展 D.传统中医学存在严重缺陷 答案:C 解析:20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流行性鼠疫,造成了大量灾民的出现及死亡,这使得清王朝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从而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C项正确。材料与清末的防御体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和中医学,排除B、D两项。 3.《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瘟疫大流行。朝廷在长安城中建邸舍房屋200区,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由此可知( ) A.汉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汉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 C.政府主导抗击瘟疫疫情 D.汉朝开始中药治疗瘟疫 答案:C 解析:朝廷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政府修建的邸舍房屋进行隔离治疗,体现了汉代政府对抗疫情的措施,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政府抗疫行为而非疫情灾害发生频率,排除A项;D项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排除。 4.古人重视公共卫生和疫病的防治,也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的寺庙病坊收治病人 B.发明青霉素应对细菌传染 C.为防治天花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D.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非常重要的工程 答案:A 5.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源自( ) A.医学知识普及并深入发展 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 D.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 答案:A 知识点二 中医药的成就 6.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等理论,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这部医书是( )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A项正确。 7.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的“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至今适用。该著作( ) A.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是一部临床百科全书作品 D.系统总结了中药学的经验 答案:B 8.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中出土4根金针、5根银针,总共“九针”,与《黄帝内经》中所讲“九针”一致。同时,汉代《居延简牍》中出现了“针刺疗法”的记载;《肩水金关汉简》也记载了“灸法”的使用。这些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汉代针灸的临床应用 B.中医强调系统辨证施治的观念 C.统治者重视针灸医学 D.针灸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 答案:A 解析:西汉刘胜墓中的“九针”与《黄帝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