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建议用时:45分钟 (2024北京西城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材料一: “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同 一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辩论等思维过程中,一 个概念自身必须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 方面的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在 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判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 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判断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有意识 地违反,则会犯“偷换论题”的错误。 例如:“你们店的大米粥怎么这么稀,还这么贵?”“物以稀为贵嘛。”“物以稀为贵” 中的“稀”应指事物存世少,“贵”指价值珍贵。而在这组对话中,顾客说的“稀”指粥里的 米放得少,“贵”指价格高;店主却“①”,以“物以稀为贵”搪塞顾客的批评。 又如:“服务员,您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了。”“哦,不要紧,一点儿都不烫。”在这 组对话中,顾客提醒服务员注意卫生问题和服务规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而服务 员装作浑然不觉,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移到汤的温度上,以“②”的方式回避指责。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思维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人 们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形式逻辑》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我们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是用口头语言还是用书面语言,都应该做到概 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要做到这些,就应当遵循基本的思维规律,即同一 律、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 例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 是一天能读完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超出同一思维过程,就不能要求所有思想绝对 同一、永远同一。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 少有一个为假。例如:“夜晚,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灯火明亮。”在这句话中, “整栋楼漆黑一团”与“一个房间灯火明亮”自相矛盾,两种情况不能并存。假如超出同一 思维过程,或事物本身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性质,需要用语言揭示,如臧克家的诗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通过作品能自圆其说,这就不算违反矛盾律。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 其中一个为真。例如:“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在这 句话中,“采纳”和“不采纳”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我都不赞成”违反了排中律。 人们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思想必须具有论证性,观点才能立得住。因此,充足理 由律要求在任何一个论证过程中,都必须为论断提供充足理由。具体地说,就是理由必 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虚假理由”以及“推 不出”的逻辑错误。例如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竟然高 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不幸死在年关, 鲁四老爷却以“偏偏要在这时候”为理由,推出“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结论,显然犯了 “虚假理由”的错误。 了解基本的思维规律,我们就容易发现日常话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例1:“为演好 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