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李凭箜篌引》赏读 教学课件 1.因声求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诵读、探究,深入赏析诗的内容和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 3.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在描摹音乐上的异同。 学习目标 描写音乐的名句 音乐王国里,乐曲广袤的欣赏空间为听众提供了不尽的想象,也为诗人们奉献出一片辽阔的描绘天地。中唐诗人李贺的名诗《李凭箜篌引》所展现的,就是变幻无穷而美妙多彩的音乐世界。 新课导入 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庐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列子·汤问》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崔钰《和人听歌》 题目解说 新课导入 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实写箜篌演奏。 新课导入 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1.正音,划分节奏,标出韵脚,梳理字词。 3.译读诗歌,疏通文意。 2.听音频示范朗读。 课前作业 新课导入 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新课导入 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朗读指导 空山凝云 ———语速稍快,声调高昂; 颓不流 ———语速稍慢,读出沉醉感; 江娥素女 ———语速稍慢,语调低沉; 昆山玉碎 ———读出气势、语调高昂、语速较快, 重读“碎”; 凤凰叫 ———声调轻柔,语速较慢; 芙蓉泣露 ———语调低沉,语速较慢; 香兰笑 ———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 石破天惊 ———重读“破、惊”,读出山崩地裂之感; 老鱼瘦蛟 ———语速稍快,重读“跳、舞”。 新课导入 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活动任务一: 体会演奏会上听众的反应 1.速读全诗,找出这场演奏会的演奏者、演奏的乐器、演奏的时问、演奏的地点。 内容提示 演奏者: 乐器: 时间: 地点: 听众: 李凭 箜篌 高秋 中国(国都长安)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 新课导入 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活动任务一: 分析演奏会上听众的反应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 内容提示 听众的身份 听后反应 新课导入 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活动任务一: 分析演奏会上听众的反应 听众的身份 听后反应 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悲啼洒泪 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 月宫仙子,善于鼓瑟。 顿起愁容 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 深深打动 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 听得入迷 神妪,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 折服请教 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 跳跃起舞 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 通宵不眠 寒兔,月宫中常娥的宠物。 如醉如痴 云,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 驻足聆听 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 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 露冷不觉 新课导入 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