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03779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11-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8次 大小:21142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陕西省,考试,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 cover
海亮教育|安塞区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 第一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斜一: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 真理。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 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现在我们 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 有机肥。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 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 稻”一“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 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 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 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 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 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 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 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 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 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 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 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特。 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 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 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摘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材料二: 近日,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6部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先进事迹。刘中民、陈章、柯卫东等10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他们的故事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个体来说,成就非凡的科研人生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指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成就建 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梦想,不能没有科学家精神的有力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 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 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能够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 作者。 弘杨科学家精神,首先要回答好“做什么人”“立什么目标”的问题。对于这些事关根本的 问题,“最美科技工作者”做出了这样的回答一“自觉地把自己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