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盐城七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现实的生活中,客观的环境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有什么变化呢?现代都市精神生活又呈现出怎样不一样的特点呢? 最早注意到城市的发展和人的体验、精神之间联系的当推本雅明。他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捕捉到现代生活的“倩影”,她“短暂”“偶然”“过渡”。人们虽然认识到时间的不可捉摸,但看不到时间背后的历史与过去,转而去关注它的当下性,并指向未来。这应该是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快节奏有很大的关联。当下的科技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你还来不及去把握当下的经验,下一个新的东西的出现,使得你总觉得过去的经验变得毫无用处,历史似乎丧失了价值,把握现在就成了当下生活的主题。 经验变得“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对现在的生活做出反应的“震惊”体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新感觉,也带来了它的附属品“城市病”。城市人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连感官都有点麻木不仁,城市的喧嚣刺激着人的神经,让它难以放松下来,人的精神也变得紧张。 都市人一切向钱看的心理,西美尔则把它解释为是受到货币经济的影响。在奔流不息的金钱溪流中,对于货币这一手段的盲目追求,使现代人产生了空虚和无聊的感觉。因为货币,任何东西都变得可交换了。货币使个体获得空前的自由和解放,但是这种自由的代价,却是人际关系的冷漠与无情以及人类对独特性和差异性事物感觉的日益萎缩。 无价的东西被赋予“价值”,在精神领域,人与人再也不需要“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心理距离却越来越大。都市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感觉的麻木。隐私,是作为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手段,但某种程度上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的世界你进不来,你的世界我进不去,在城市精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好像是独立了,但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缺少智慧的碰撞,不是一种封闭是什么?这与都市自诩的丰富、包容精神形成了反差。一端是城市的“丰富多彩”,一端是人精神的凋零。 西美尔将人精神方面的这种自我封闭归纳为“自我隐退与现代畏触症”。都市繁华的内核中是都市人越发感觉到的孤独,形单影只,宁愿退回到自己的壳。这种避免与他人接触,谨慎交往,最终产生一种现代感觉特征,在病理学上被称为“畏触症”。 对现实的规避让我联想到“宅男”和“宅女”。这类人群大多是青年、青少年群体,也是随着现代化的出现而出现的。近年来,“宅”文化渐渐地和社会、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呈现出积极的方面,但是其消极的方面也是明显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网络的普及,淘宝、微信、支付宝、快递等服务的发展,使得“宅男”和“宅女”足不出户似乎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甚至包括交友、恋爱。这事实上更加助长了都市人的精神寂寞和“畏触”。 总之,现代化的都市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不可言说的“痛苦”,人与人的淡漠、算计、距离、畏触,需要呼唤温情的阳光。人脸上的麻木、无表情,需要呼唤真诚的笑容。 都市物质生活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精神生活的改善,都市物质生活的发展也不能以精神生活的衰退为代价。 (摘编自胡杏《略论现代都市精神生活》) 材料二: 今日中国的城里人,是比乡下人更可悲悯的。今日上海的本地人,有多少还有旧居老街可以回去探访?十不存一吧!当在电视上看到返乡人风尘仆仆的时候,像我这样的上海本地人有没有想过,自己其实更可怜,是连故乡都荡然无存、只能靠记忆摸索“过去”的无根族!城市化挖掉了很多人的根,首先就是城市本地人的根。 历史者,来历也。一个人越是看得清自己的来历,他就越可能比较清醒,也就越少犯无知、狂妄和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