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卷 第I卷 本卷共11小题,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 、(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层出 不穷,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令人( )。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 实,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 受单一媒介限制,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 也以前所未有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欢呼雀跃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 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来,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 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然而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 水淮,却常常满足不了对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 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 )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 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力,( )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 信息过载成为文艺生产传播的阻碍,也给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埋下了隐患。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目不暇接 导致 淹没 B. 应接不暇 以至 淹没 C. 应接不暇 导致 湮没 D. 目不暇接 以至 湮没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信息过载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也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 B. 信息过载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阻碍,也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带来隐患。 C.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隐患,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阻碍。 D.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阻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3. 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 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 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 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 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 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 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 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秦 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 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 “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 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 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 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