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1《赤壁赋》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赤壁赋》中“客”与“苏子”问答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的悲叹源于对人生短暂、功业无成的感慨 B.“苏子”的劝慰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 C.二人的对话本质是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认知碰撞 D.最终“客喜而笑”表明其完全否定了自身的人生思考 2.下列对《赤壁赋》中景、情、理融合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美景仅为单纯写景,与情感表达无关 B.作者借赤壁之景抒发悲喜之情,再由情入理,揭示人生哲理 C.景、情、理三者割裂,分别对应不同段落,缺乏内在关联 D.哲理阐述占据主导,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仅为辅助铺垫 3.下列对《赤壁赋》中“变与不变”辩证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变”的角度看,万物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生亦如过客 B.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皆为永恒自然的一部分,生命与自然共存 C.这一思想旨在否定“人生短暂”的感慨,强调及时行乐的重要性 D.体现了苏轼“以豁达心态接纳人生境遇”的精神境界 4.下列对《赤壁赋》写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极具画面感 B.句式灵活,骈散结合,既有对偶排比的整齐,又有散句的自由流畅 C.情感起伏,悲喜交织,从“客”的悲叹到“苏子”的旷达,层次鲜明 D.语言直白浅陋,缺乏文言韵味,以通俗表达传递哲学思想 5.下列对《赤壁赋》中“夜游赤壁”场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游场景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悠远的基调 B.“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体现了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 C.场景描写仅为烘托氛围,与后文的哲理思考无内在联系 D.江月、清风等自然之景是引发作者人生思考的重要媒介 6.下列对《赤壁赋》当代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示当代人以豁达心态面对生活压力与挫折 B.引导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与自然、自我的和谐 C.倡导“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远离现实纷争 D.为构建精神家园、缓解焦虑提供了古老的智慧借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