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13715

2.3.1 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2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880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3.1,函数,单调性,调性,教学设计
  • cover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 1)第二章第 3 节函数单调性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用符号语言(不等式)刻画函数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及简单应用。 它是学习函数概念后研究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性质,为后继学习奠定了理性思维基础。如研究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性质,包括导函数内容等;在对函数定性分析、求最值和极值、比较大小、解不等式、函数零点的判定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问题上都有重要的应用。 因此,它是高中数学核心知识之一,是函数教学的战略要地。 在研究单调性过程中,经历观察图象,描述函数图象特征;结合图、表,用自然语言描述函数图象特征;用数学符号语言定义函数性质的过程.体现了对函数研究的一般方法.加强“数”与“形”的结合,由直观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为进一步学习函数其他性质提供了方法依据。 在对函数单调性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学会利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初步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3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及证明。 函数的单调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严格的逻辑语言证明函数的性质,并在今后解决初等函数的性质、求函数的值域、不等式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等方面有广泛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归纳抽象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以及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由于判断或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常常要综合运用一些知识(如不等式、因式分解、配方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所以判断或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初步认识到函数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并且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能熟练的利用描点法画出这些函数的图象.进入高中以后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概念,认识到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知道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充分认识到一个函数中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可以利用图象表示函数中函数值随自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性质。 “图象是上升的,函数是单调递增的;图象是下降的,函数是单调递减的”仅就图象角度直观描述函数单调性的特征,学生并不感到困难. 困难在于,把具体的、直观形象的函数单调性特征抽象出来,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描述. 即把某区间上“ f (x ) 随着 x 的增大而增大” 这一特征用该区间上“ 任意的 x1 < x2 ,都有f(x1 ) < f(x2 ) ”进行刻画.其中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要在区间上“任意”取两个大小不等的x1,x2 。 教学中,通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具体的函数图象及数值变化特征的研究,得到“图象是上升的”,即“ f (x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初步提出单调递增的说法,通过图表观察,提出猜想,经历讨论、交流、验证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具体到一般的形成知识的过程。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是函数单调性的起始课,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 第 - 2 - 页 共 7 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