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14719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17407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答案,图片,试卷,语文,月月
    棠湖中学高2024级高二上期十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县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 的互补机制。 ②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侣导复归的互补。儒家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发展才 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但儒家在注重进步与发展时有时过于理想化,可能忽略人性在发展中出现的扭曲。道 家则提出“返朴归真”,主张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以纠正这种可能的偏差。然而,道家在强调“复 归”时,有时也难以划清与“倒———的界限,易倾向于摒弃社会的发展。因此,理想的境界并非简单的折 中,而是在追求人性进步与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复归于朴”的状态,使智慧的增长与内心的纯净得以 平衡。 ③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的互补。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强调人应遵守伦理规范, 如孔子所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家则常常超脱于现实,偏重于讲自然之道,追求通过“坐忘” 等方式将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这种虚实互补,使中国士人既能在现实中积极作为,又能在精神 上保持超脱,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精神。 ④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的互补。儒家倡导“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刚毅进取精 神,透露出阳刚之气。道家则更讲究谦和,推常“上善若水”的阴柔与包容。正如阴阳乾坤,二者互补却 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共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容《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①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但需注意,互补是双向的,并非单向的“以道补儒”或“以 儒补道”,而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过程。 ②其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儒家善于正面求解,直接倡导仁义道德:道家则 善于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等反向思维来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一正一反,构成了思维上的 有效补充。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心怀庙堂,志在参政济世:道家避世,钟情山林, 淡化当官心理。这为中国人捉供了“进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调节剂,形成了对立又互补的 人生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视文艺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道家则强调“天 地有大美而不言”,追求超脱现实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在艺术领域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材料三: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相 第1页共8页棠湖中学高 2024 级高二上期十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3 分) 【解析】A 项,“完全否定”说法错误,材料一指出道家是“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 但并未说其“完全否定”,且选项后半句“退回到原始状态”的理解也过于绝对。B 项,“单向的”说法错误, 材料二开篇即强调互补是“双向的”“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D 项,材料三明确指出道家“不关心社会事 业的奋斗成功”,其最高目标是“各安其性命”,而非“参与政治”。C 项准确对应了材料二中关于文学艺术 途径互补的论述。 2.D(3 分) 【解析】A、B、C 三项均准确概括了材料中的核心观点。D 项,“儒家思想的价值远高于道家”属于无中生 有,三则材料都强调儒道是“互补”关系,并无价值上的高下评判。 3.D(3 分) 【解析】A 项(《论语》)强调坚定的志向,B 项(《周易》)强调刚健有为,C 项(《论语》)体现明知困难仍 要执著努力的进取精神,三者均符合儒家阳刚进取的特质。D 项出自《老子》,主张以不争来达到争的效果, 是道家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