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19837

【学霸笔记】6.2 插秧歌(教学课件+导学案+分层练+思维导图)-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351608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思维,必修,统编,人教,语文,高中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雨中抢插的情形 插秧歌 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 劳作的忘我程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雨中抢插的情形 插秧歌 全家其乐融的画面 劳作的忘我程度(课件网) 插秧歌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杨万里 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图景,理解诗歌内容。 赏析艺术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素养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新课导入 小池 杨万里(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诗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词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作者简介 幽默谈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说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 壹 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曰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贰 诚斋体 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叄 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适逢大雨,就暂驻留。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整体感知 第一章 诗歌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móu suō jiǎ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zhāo shà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shì zā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胛:肩胛。 渠:他。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未匝:这块田里还没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有“提防”的意思。 注释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译文 题目解读 插秧歌 “插秧歌”,即插秧时所唱的歌曲,后代指插秧的劳动场面。题目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插秧的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