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上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精读课文 三 课堂总结 四 课堂评价 五 板书设计 六 随堂练习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了解天门山的地理背景,感受诗歌中长江的雄奇与天门山的壮美,体会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正确认读、书写 “断、楚、至、岸、孤、望” 等生字,理解 “中断、回、相对出” 等关键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语言韵律美。 通过圈画诗句中的景物,梳理诗歌描写的核心对象;分析诗句间的逻辑关联,理解 “山水相依、动静结合” 的表达特点,提升信息提取与逻辑推理能力。 借助想象还原诗歌中的画面,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自然景观的雄奇之美,激发对自然与文学的审美感知力。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今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一座天然的大门。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我会读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望天门山 [唐]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创作背景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两岸的风景,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 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 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解诗意 默读古诗,找一找每句诗分别写了什么景物,用笔圈出来。 望天门山 [唐]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 青山 天门山 楚江 流经楚地的长江部分 碧水 长江水 ②〔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③〔开〕打开,这里指长江断开了天门山。 ④〔回〕回旋。江水被阻隔产生旋涡。 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解诗意 依据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吗? 天门山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被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天门中断楚江开 长江 把天门山给分开的“大手”是什么?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天门山被奔腾不息的长江给冲断了;长江波涛汹涌,把天门山给冲断了。 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回”字,把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诗的三、四两句有什么联系?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下句点明“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孤帆”。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山水相映 青山 相对出 孤帆 日边来 以动写静 孤帆乘风破浪 长江灵秀浩荡 结构梳理 学写字 断 楚 至 岸 孤 duàn chǔ zhì àn gū 望 wàng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一、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望天门山》中,“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碧水”指的是( )。 A.长江 B.绿色的水 C.清澈的水 A 二、选择。 随堂练习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第二课时《望天门山》教案 一、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天门山的地理背景,感受诗歌中长江的雄奇与天门山的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