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24481

浙江省浙东北县域名校发展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诊断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1084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浙江省,试卷,语文,一模,考试,诊断
  • cover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东北县域名校发展联盟(ZDB) 11月诊断测试 髙三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试题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集与文 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一样,鲁迅的白话文写作从一开始就与报刊这一媒介密切相关。他的文章,无论体式,多数是落笔后不久首先发表于报刊,而后再由他本人整理、编入不同文集的。在这样的写作和流通机制中,一篇文章往往会先后获得两处归属:首先以报刊为载体见于读者,其次作为某部特定文集里的文本出现。从报刊到文集,即使文本内容极少或毫无变化,但更大的文本语境(即“文章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理解,从而左右对单个文本的阐释方向。从作家的角度看,将曾经零散见于各种报刊的文章重新整理、结集出版,也是一个重要的再度创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给这一“文章群”赋予题名并写作序跋,作者可以重新建构一个意义空间,引导读者的理解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向注重史料发掘,推崇通过阅读原始报刊进行实证研究,这自然值得强调与发扬。笔者在此关注的却是那些被日渐经典化的作品,从原刊“脱域”重新进入文集的过程。这也就相应地提示了研究一位现代作家的方式:普通读者“读文”,研究者则兼要“读集”。所谓“读文”,针对的是文本本身;所谓“读集”,强调的首先并非文本分析手段,而是视角的切换,即在“文章群”的视域里观照一篇作品,注意作家自编文集的过程。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仍要诉诸对文学内部问题的处理,因为在结集过程中,对意义空间发生关键作用的无非两件事一题名与序跋,皆可成为细读的对象。 就鲁迅而言,对其绝大部分自编文集都值得做上述两条路径的工作。以《坟》为例,这部文集有明显的设计色彩:后赋的一组序跋(《坟 题记》与《写在〈坟〉后边》)遥遥指向作者二十年前的文艺工作,将日本时期“生凑”的若干文章,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在“敌人”“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关联起来,并发明“中间物”一语描述自己的形象与心态。有趣的是,所谓“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在日后的阅读和研究中滑向一个极端:通过“掘坟”,学者确认了鲁迅成为鲁迅之前的一部分精神资源,在“埋葬”和“留恋”之间只保留了后者并令其不断发生作用。 希利斯 米勒特别注意到歌德和梅尔維尔作品里用到的一个譬喻,即“一根红线”。歌德在《亲和力》中对此有如下解释: 我们听说英国舰队有一条特殊的规定:皇家舰队的所有缆绳,从最粗的到最细的,在制作时都央进一根红线,使之贯穿其中。不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取不出来,除非把缆绳的每一股都拆散;哪怕最细的缆绳都由此可以证明它是属于皇家的。 在希利斯 米勒看来,所谓“一根红线”即“无所不在的统一性质的主题”。以这一譬喻观照鲁迅,会发现他的结集往往是一个逆向的工作:在不同文本中间重新织入这根“红线”,将本来散落的独立文本织成一个整体,并为其追述出一个“统一性质的主题”。与鲁迅相比,同时期的一些作家,编订作品集时往往显得匆忙且缺乏设计感,如郁达夫《沉沦》、郭沫若《女神》。但在鲁迅这里,题名或序跋并不仅仅是对文集主体部分的概括或延续,而是“点石成金”的工作,“副文本”在此意义上反倒成为文集的真正核心,超越了那些零散文章。 如果作为整体的文集可比拟为一件织物,那么以完成时态来看,“红线”(即主题)的存在状态大抵是差不多的。但当反向观审文集(即拆毁这件织物)时,不同的“红线”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