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26419

湖北省孝感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1次 大小:708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北省,孝感市,高级中学,2025-2026,年高,三上
    孝感高中2026级高三年级 语文试题答案 1. A【解析】B项“在历史发展的各阶段”错,原文只说了“在封建社会……发展各阶段虽有不同的内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阶段是否有史学主体性于文无据。“都要求顺应时代发展”错,顺应时代发展和回答时代之问是自觉的,并非被要求的。C项强加因果,原文只说“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并未说由此决定“既要遵循世界史发展之一般法则,也要发扬自身的特殊性”;且“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也不同于原文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脉”。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选 A 项。 2. C【解析】“论证了中国史学的系统性”错误,文中连用三个“最”字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中国历史的特殊性。 3.【答案】(示例)①时代之问 ②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欧洲中心主义 ③主体性/主体意识(每空 1分,共3 分,超过字数不给分) 【解析】①原文明确提到“中国史学主体性 指导思想始终顺应时代发展,自觉回答时代之问”,且横线前列举的《四洲志》《海国图志》均是为回应当时中国改革自强的时代需求而编就,与“自觉回答”的语境直接呼应,故此处应填“时代之问”。②横线前文本指出,“追踪西方史学”,“以实现……‘国际化’”是谬说,而这种对本土史学的否定,正是原文批判的“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与“谬说”“实质”的表述契合,因此可填“文化虚无主义”。③文章核心强调“巩固中国史学主体性”,横线后的“变成……附庸”意味着主体性消失,故应填“主体性”。 4.【答案】①使论证生动:以“魂脉”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强调其核心地位;以“根脉”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生动形象地揭示二者对中国史学的支撑作用。 ②使论证逻辑严谨:“魂脉”是理论指导,“根脉”是文化根基,从理论指导到文化根基,体现了严谨的逻辑。 ③使论证结构清晰(论点鲜明突出):作为段落主题词,分述“魂脉”(理论指导)与“根脉”(文化根基),使分论点鲜明突出,形成层次分明的论证框架。(第 ①点必答,答出2 分,第②③点答出任一点得 2 分。) 【解析】题干问的是“魂脉”“根脉”对于增强论证效果的作用。首先,这两个词语都是喻体,比喻论证会使论证生动形象;其次,两个词语有相同的语素“脉”,其意义是贯穿始终,一直传承,另外还有相异的语素“魂”和“根”,“魂”即灵魂,是某个事物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根”则是源头、渊源、发端,二者辩证统一,论证逻辑严谨;最后,两个词语均位于段首,使论点鲜明突出、行文思路清晰。综上,整理可得答案。 5.【答案】①画线句子批判将传统史学视为“停滞”“落后”之物的虚无主义观点,与鲁迅反对“放一把火烧光”(全盘否定文化遗产)的态度一致,都强调不能因传统中存在局限而彻底否定其价值。②画线句子提出“对中国传统史学再认识,并进行全面的发掘”,与鲁迅主张的“要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视遗产、区别对待、合理利用)的态度相通,都强调通过理性审视将其转化为当代的资源。③画线句子强调传统与当下的内在联系,鲁迅的“拿来主义”本质是让文化遗产为“新主人”(当代)服务,二者都拒绝将传统与当下割裂,强调传统对当代的借鉴意义。(每点 3 分,任答两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这道题,难点不在于对画线句子的理解,而是在于熟知鲁迅《拿来主义》中的比喻。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孱头”不敢接受、“昏蛋”全盘否定、“废物”全盘吸收),主张“占有,挑选”,即正视遗产、区别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拿来”的目的鲁迅阐述得也很清楚,那就是使宅子成为新宅子,使人成为新人。据此对照画线句子的观点,整理后可得出答案。 6. D “意在反衬出过往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