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1月月考 语文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阅卷老师应严格按照此答案进行阅卷,必要时可增加答案要点,但应该提前与阅卷组组长沟通并通知阅卷组。 3.请各位考生按照答案中评分标准认真核对。 4.阅卷结束后,阅卷老师请与阅卷公司核对阅卷结果是否已经上传,无误之后即可结束阅卷。 题号 1 2 6 7 10 11 12 15 19 20 答案 D C B C CEG B C D A D (二)阅读Ⅰ 3.①科学性 ②人的现实存在 ③关注现实(理论与现实结合) 4.示例一:能不能请您举例说一说人们是如何“求助于”马克思的 理由:杨耕在上一个回答的结尾指出每当世界发生重大事件时人们都会“求助于”马克思,此处请杨耕具体举例说明紧承上一问。 示例二:人们求助于马克思,渴望从其哲学中获取正确的指导,但会出现误读,在您看来,出现误读的原因是什么呢 理由:下一个问题问的是杨耕重读马克思的方法,此处让杨耕回答误读马克思的原因可以自然引出正确的解读方法。 5.①马克思哲学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等,超越了时代局限,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②马克思哲学关注并力图解答的问题深度契合当代世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每当世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时,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再次转向马克思。③马克思哲学关注现实,引导中国哲学家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研究、发现、把握其规律,在理论上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前景。 (二)阅读Ⅱ 《乌江引》以虚实相生的笔法重构长征史诗的“副歌”———军委二局密电破译战。文本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文学张力:文本一开头对乌江天险的描写烘托红军绝境求生的意志;薛岳密电与王家烈溃逃形成叙事对照,揭露国民党内斗真相;“雪地对表”“竹筏连桥”等场景描绘,则在史实框架中注入文学色彩。作者以“拒绝遗忘”为旨,通过真实密电解密与文学虚构的融合,拓展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框架。 8.①直观地展示了“军委二局”的功劳,突出了“军委二局”在渡乌江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小说主题。②体现细节真实,密电有史实依据,密电之详细体现了文本的纪实性特点。 9.独特之处:“我们”是红军群体,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我们”的群体视角。 作用:①“我们”的叙事视角让历史场景更具现场感、真实感,既能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又突出了文本一“亦文亦史”的特点;②“我们”的群体视角串联起一线攻坚、情报解密、战略部署等内容,使得叙述顺畅而全面。 (三)阅读Ⅲ 13. (1)我们把您当作阳虎了,所以围住您;现在知道您不是,请允许我们道歉并撤兵。 (2)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很生气,在他的言辞和神色中显露出来。 【评分标准】8分,每句4分。(1)关键词以为(把……当作)、请(请求允许)、辞(道歉)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王(称王)、见(显露)、词色(言辞神色)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 ①能否审时度势:能否领悟不得志或显达由时势决定;②是否合乎道义:能否做到理屈不欺人,理直必争取;③能否坚忍藏锋:能否心怀远大抱负,隐忍以待时机。 (四)阅读Ⅳ 15.D 【解题思路】“意在赞美梁地文化昌盛、人才辈出”错误,尾联运用梁孝王重才、司马相如得遇赏识的典故,意在慰勉友人凭借才学定会得到重用。 16. ①豁达看待离别:虽叹“离频”“愁人”,但以“青山何处不愁人”宽慰友人,暗含对人生常态“离愁”的接纳与超脱。②景物寄寓希望:“雨过关城见月新”以清朗的新月,透出雨后希望,冲淡离愁。③借典勉励友人:尾联借梁孝王重才、司马相如受到赏识的典故,预祝友人得遇知音,激励其走出困顿。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