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1361

广东省江门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4次 大小:1404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东省江,门市,2026届,高三上,三上,学期
  • cover
广东省江门市2026届高三10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2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春秋战国之际,吴王夫差全力争夺中原霸权,放松了对越人的注意。越王勾践趁夫差参加黄池盟会时,从后突袭吴国,歼灭其大量兵力并杀死吴太子;四年后又围夫差于姑苏山三年,最终在周元王四年 (公元前473年,勾践二十四年)灭吴。 吴国北上已拓大片土地,勾践灭吴后却有非常令人诧异的举动。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他北渡淮河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向周王室进贡,获周元王赐胙封“伯”。随后竟渡淮河南归,将淮北土地送楚、还吴所侵宋地于宋、赠鲁泗东百里之地,放弃淮北退守东南,仍以会稽为都。 更令人费解的是,勾践随后还做出决策———将都城从会稽北迁至今山东半岛的琅邪。事见东汉《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越王勾践徙琅邪,凡二百四十年。”《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记“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邪,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但“从”字语义不通,《续汉书·郡国志》注引作“徙”,可知为字形讹误,实际是迁都后修观台。 东汉《吴越春秋》也提此事:“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从琅邪,起观台……欲徙葬琅邪”,“从”同样为“徙”之误,后文“徙葬”“不徙”可佐证。《越绝书》称越都琅邪“二百四十年”,学者蒙文通考证应为“二百二十四年”,此说较可信。 勾践迁都理由传为“欲霸中国”“尊事周室,行霸琅邪”,晋人郭璞亦言“琅邪者,越王勾践入霸中国之所都”。但琅邪远在山东半岛东南海岸,越人北上需经淮北,既欲称霸中原,为何弃淮北?失淮北后又怎会轻易迁都? 唐代起便有质疑,《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县道记》称:“勾践本理(治)会稽,盖因会诸侯于河,权于此观望经旬,不应都于此,《吴越春秋》所说近于诞谬。”北宋刘恕编《资治通鉴外纪》干脆不记迁都。当代学者陈伟也对此表述过明显的困惑。除此举明显违背常理之外,《吴越春秋》成书晚,而《史记》《左传》《国语》等早期文献对此缺乏记载,显然都是重要原因。 不过支持迁都的证据也多。《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琅邪“越王勾践尝治此”,《水经注》《竹书纪年》也提勾践灭吴后“徙都琅邪”。清代顾栋高虽觉《吴越春秋》《越绝书》“怪诞不足信”,但因文献记载一致,仍判定“越徙琅邪为是”。今人蒙文通也论证:《墨子》提莒国(今山东莒县)东受越侵,《孟子》《世本》记越伐鲁、侵齐、灭滕郯,这些活动需以琅邪为都才合理,故“必都于琅邪于理乃合”。 琅邪地处偏远,何以迁都于此,也不免引人疑惑。清代陈梦雷质疑,认为勾践欲迁父丧,显是久居,可琅邪如弹丸之地,怎容都城延续二百年?清代凌扬藻也猜“勾践必不离江淮吴越而僻治于此”。 明代胡应麟未否定迁都,却认为此琅邪非齐之琅邪,“或吴越间地名有偶同者”。明末刘翼明称今江宁金陵乡有琅邪城,是勾践迁都处,但此地是晋室南迁后侨置的“南琅邪”,远离海岸,与《吴越春秋》“望东海”之载相悖,故此说不成立。 刘翼明还质疑:勾践迁都时,田恒为齐相,割齐地“自安平以东至琅邪”为封邑,齐未失琅邪,越怎能迁都?当时田恒势力正盛,勾践迁都之事难以解释。今人钱林书推测,田恒之所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