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二高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D 3.B 4.问题:如何更好地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理由:薛可对该问题的回答围绕“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结合”展开,具体内容均针对“如何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核心目标。因此,光明智库的问题应聚焦于“实现乡村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措施”。 5.问题:①重“形”轻“神”,仅保留古建外观,忽视乡规民约等文化内核,驱逐村民生活场景,使文化沦为商业“景观符号”。②违背“文化保护优先于开发”原则,过度商业化破坏文化基底,导致乡村文化失去原生性与鲜活性。 措施:推行“人与空间融合”,对商铺微改造,保留部分传统手工作坊,恢复乡规民约展示,留存生活语境。 6.C 7.B 8.①以山谷的清幽可爱、风景优美反衬战争的残酷。②突出了志愿军战士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③舒缓了战场的紧张氛围。 9.①通过对话,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真有仙女吗”,体现了小迷糊的活泼可爱。②通过对话,生动地再现了战场的情景,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③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紧凑集中。 10.BEG 11.B 12.D 13.(1)大臣之间喜欢相互中伤,彼此之间互不信任。社会上道德风气衰败,民众往往背弃道义。 (2)为人勇敢又精于谋略,将要整顿军队,修理武器,随时在窥视我们的情况。 14.①吴越相邻且有深仇。 ②把粮食给越国会壮大仇敌而使自己的国家贫穷。 ③请求购粮是越国在试探吴国,让吴国放松对越国的警惕。 ④越国只是表面上臣服,将来必会反击吴国。 15.B 16.颔联“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以拟人手法写景,赋予“春”与“江”以人的情感。“春知催柳别”写春日仿佛知晓诗人将别,催促柳条生长,暗含离别之意;“江与放船清”写江水澄澈,静静护送行舟,似有意为诗人开辟清朗路途。这两句借春柳、江船之景,既流露诗人对云安的依依惜别之情,又暗含对迁居新途的坦然与期待,情景交融,含蓄而富有韵味。 17.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8.A 19.B 20.①原文“沉甸甸的”不仅形容稻米的物理重量,更象征了穆萨对袁隆平院士的深厚情谊; ②“恭恭敬敬地”通过神态描写,具体展现了穆萨献米时庄重、虔诚的态度,强化了穆萨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③删改后的句子缺乏情感色彩和细节感染力,显得平淡单薄。 21.因为缺乏技术指导,采用传统方式种水稻,所以第一年就遭受了惨重损失。 22.示例:万里献稻米,墓前表深情。 23.略 答案第2页,共2页渑池二高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乡村文化有何独特价值,应该如何全面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 邵明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是乡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维系乡村社会延续发展的基石与纽带,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是历代乡村创造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