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背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品评文章的立意、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学习叙事文基本的写作技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探究,达于对课文的理解、欣赏、学习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理解父母 2学情分析 作为九年级学生,虽然已写作了许多叙事文,但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学习经典的叙事文范例———《背影》,对于规范和启发学生叙事文基本的写作技法,提升叙事文的写作素养应会大有裨益的,因此教学应与学生的写作实际结合起来,以学生对于文章特色的品评为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评文章的立意、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特色,感受和理解父爱子的深情。 教学难点:探究和学习叙事文基本的写景技法,提升自己叙事文的写作素养。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背影 一、新课导入:学生齐读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和《匆匆》的选段。(由复习旧知导入) Ppt1展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Ppt2展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教师简单提问选段所属篇目?(生答《春》和《匆匆》),然后教师再问作者是谁?自然转入对朱自清相关常识的复习。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记忆积累回答,互相补充完善,然后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 Ppt3展示: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著作,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春》《匆匆》《荷塘月色》《绿》 《背影》等。 二、新课学习: (一)课文朗读:学生分行逐段朗读,教师注意学生字音的预习情况,待学生相互纠正后,出示有关字词检测的幻灯片,学生齐读。 Ppt5展示:字词检索: 1、交卸 (xiè) 2、奔丧 ( bēn sāng) 3、狼藉(jí) 4、簌簌 (sùsù) 5、典质(zhì) 6、赋闲(fù) 7、颓唐(tuí) 8、琐屑(suǒxiè) 9、蹒跚(pánshān) 10、踌躇(chóuchú) 11、触目伤怀 (chù) 12、情郁于中 13 祸不单行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出示教学目标的幻灯片,学生齐读明确。 Ppt6展示: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品评文章的立意、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学习叙事文基本的写作技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探究,达于对课文的理解、欣赏、学习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理解父母。 (三)了解写作背景:教师出示写作背景的幻灯片,学生齐读了解。 Ppt7展示: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四)课文品评: 1.品评立意:教师出示问题幻灯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Ppt8展示:问题启思:同是表现父爱,这篇叙事散文立意的独到之处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出示问题总结幻灯片,学生齐读。 Ppt9展示:问题总结:写人,常见的手法是从正面细致刻画形象,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