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音韵美,积累文言字词;感悟文意美,体会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学情分析 1.九年级学生经过六年的积累,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读懂全文; 2.学习《岳阳楼记》时,对庆历新政的历史背景已经作过介绍,其中对欧阳修也有所涉及。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理解文言字、词、句。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提问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熟读课文(采用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形式。) 2.翻译课文(教师补充注释没有的实词;学生逐句疏通;把译文整理到导学案上;齐读课文。) 3.分析课文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作用。 是文章的破题句,直抒胸臆,为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说明太守的真正乐趣。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作用。 这是全文的线索,微露主旨。 (3)分析“醉”字有哪些内涵? 作者醉于滁州的优美富饶的风光,醉于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醉于出游畅饮的欢愉,醉于政治清明的局面,醉于自己的卓越政绩,醉于与民同乐的理想得以实现。 (4)分析“乐”字有哪些内涵?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 三是“乐人之乐”,故做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5)怎样理解本文的“醉”与“乐”?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结尾处“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主旨。 (6)整理文章思路、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文章第一段描写醉翁亭及其周围的环境,引出人和事。交代名号的由来,点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第二段具体描写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写出自然山水之乐。 第三段描写游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展开四幅图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第四段描写日暮醉归后山林的景致,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在议论中含蓄表达自己与民同乐的理想。 (7)归纳文章内容、主旨。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纵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活动3【活动】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比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