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4126

16.2《六国论》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4962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6.2,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一,统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2《六国论》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下列对《六国论》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④/③⑤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①⑤⑦C.③④⑤D.④⑥⑧ 3.下列对《六国论》论证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观点鲜明 B.对“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述,以齐、燕、赵为例,说明失去强援则国力孤危,进一步佐证中心论点 C.文中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古语,形象论证了“赂秦”的危害 D.文章结尾仅批判了六国的破亡之举,未对当朝统治者提出警示,削弱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下列对《六国论》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国君,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六国论》中的六国均为诸侯之国 B.“山东”在战国时期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与今天“山东省”的地理范围完全一致 C.“郡”是古代行政区域,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邯郸为郡”即指赵国都城邯郸成为秦国的郡治所在地 D.“祖父”在文中泛指祖辈与父辈,属于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父亲的父亲”含义不同 6.下列对《六国论》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的侵略就越急迫,体现了秦的贪婪与诸侯的被动 B.“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因为燕国坚持用兵抗秦,印证了“不赂秦可保国”的观点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通过假设论证,说明六国若能合力抗秦,胜负结果或可改变,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调北宋若能借鉴六国经验,就能避免重蹈覆辙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苏洵的《六国论》创作于北宋嘉祐年间,当时的北宋王朝面临着严峻的边患问题。契丹(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向两国输送大量银绢,史称“岁币”。这种以财物换取和平的做法,与战国时期六国向秦国割地求和的行为极为相似。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内部政治腐败,官僚机构臃肿,财政危机日益严重,而军事力量却相对薄弱。面对外患,统治者不思进取,反而一味妥协退让。苏洵目睹此景,忧心忡忡,他认为北宋若不改变这种“赂敌”政策,必将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六国论》并非单纯的历史评论,而是一篇借古讽今的政论文。苏洵通过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旨在警示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他希望统治者能认清形势,拒绝妥协,任用贤才,团结一心,以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积极向外扩张,企图统一六国。而六国中,韩、魏、楚等国因惧怕秦国的威势,纷纷以割地的方式换取暂时的安宁。齐国则与秦国交好,对其他国家的危难坐视不理。燕、赵两国虽曾坚持抗秦,但最终因势单力薄、策略失当而灭亡。六国之间缺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