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大学之道》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大学之道》“三纲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明德”指发扬人自身本具的光明德性,是儒家对个人修身的核心要求 B.“亲民”强调亲近百姓、关爱他人,体现儒家“仁者爱人”的社会关怀 C.“止于至善”意为达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是修身与治国的终极目标 D.三纲领仅关注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国家发展无直接关联 2.下列对《大学之道》“八条目”逻辑关系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八条目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排序,体现从社会到个人的递进关系 B.“修身”是核心枢纽,前四条(格物至正心)是修身的基础,后三条(齐家至平天下)是修身的延伸 C.“格物致知”仅指探究自然事物规律,与道德认知、内心修养无关 D.“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平天下”是“齐家”的前提条件 3.下列对《大学之道》核心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即通过内在修身达成道德完善,进而实现外在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B.主张“知行合一”,将道德认知(如明明德)与实践行动(如亲民)结合,反对空谈道德 C.仅重视精英阶层的道德培养,忽视普通百姓的修身需求,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 D.构建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治理逻辑,为古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思想框架 4.下列对《大学之道》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简洁凝练,多用排比、对仗,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增强论述的逻辑性与感染力 B.善用比喻阐释道理,如以“本末”“终始”比喻修身与治国的先后关系,通俗易懂 C.论述层层递进,从“三纲领”到“八条目”,从“知止”到“本末”,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D.语言庄重典雅,符合儒家经典的文体特征,体现对道德与治理的严肃思考 5.下列对《大学之道》创作背景与文化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自《礼记》,宋代朱熹将其独立成书,成为“四书”之一,影响后世儒家思想传承 B.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提出以道德修养重建社会秩序 C.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影响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 D.仅对古代社会治理有指导意义,与当代“社会建设”“个人成长”等议题无关联 6.下列对《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止”指明确人生目标(如止于至善),“有定”指内心安定、方向坚定 B.强调目标对行动的指引作用,无明确目标则易迷茫,难以实现修身与治国 C.“知止”仅指个人道德目标,与家庭和谐、国家治理等外在目标无关 D.是“八条目”实践的前提,只有明确“至善”目标,才能有序推进格物、致知等过程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古时对“大人之学”的称谓,指修养身心、治理国家的学问。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发扬;后一个“明”指光明的德性。③亲民:亲近百姓,也有“新民”(使百姓革新)之意。④止于至善:达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⑤格物:推究事物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