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8577

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2327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学期
  • cover
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6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认为,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论语·季氏》原文可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意为“财富贫乏”,“均”意为“各得其分”,“寡”意为“人口稀少”,“和”意为“社会和谐”,“倾”意为“政权倾覆”,“安”意为“民安邦宁”。孔子认为相比担心财富贫乏、人口稀少、政权倾覆,更应担心财富分配的不均衡、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安定。 无论《论语·季氏》是否具有错漏补缀存疑的问题,结合孔子对冉求说教的背景,其体现出的正是孔子深谙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之“和”。但孔子认为此时所达到的“和”之深度仍然不够,进而提出“寡”的问题,即人口数量的问题。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相比人口数量,他更担心人口质量,确切地说,是人的内在道德问题。所以,“和”的要求不能只停留于等级分配正义的经济社会之“和”,要从经济社会之“和”上升到道德社会之“和”,即进一步深化到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在这个意义上,“和”之高度在于“中庸”,“和”之根基在于“仁性”,以“仁”界定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以“仁”肯定固有人性的平等性。但是,孔子认为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民还未达到“安”的程度,想要达到真正的“安”还需要从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外在物质需求之“安”,所以,必须坚持“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鼓励人民自由生产,保障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民富则国富,国富则民安,本固则邦宁。 (摘编自杨洁《论孔子“均、和、安”的公平正义思想》)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追求共同富裕?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国家,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共同富裕作为核心理想的。 历朝历代的社会分配都很难说得上是公平的。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前行的真理,那就是社会总是存在着阶级,且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推动着历史变革。我们中国人的理想是什么?回看历朝历代,概括起来就是:人人平等,免于饥寒。 从孔子开始,这种理想逐渐内化为中华文明的一种内在精神。儒家亚圣孟子,提出“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民贵君轻,社稷次之”,认为人民应当拥有生产资料,权力应当为人民服务。 东晋陶渊明,构想了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平等自由的桃花源。唐代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吁。南宋钟相、杨幺起义,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水泊梁山悬挂着“替天行道”的大旗。何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