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生活即教学”。陶行知先生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是极其广阔自由的,将学生熟悉但又不明晰的事物———城市化放到历史课堂中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城市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及问题,起到“通历史,鉴未来”的目的,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融入以后的社会生活中。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本课主要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城市化进程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城市化进程,以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人们以及城市自身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对他们生活中的城市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当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本课学习,为学生将来真正进入社会,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一分子而做最初的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从知识角度来看,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本课所涉的大部分内容且初中所学知识内容更为详实(《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这三课都涉及本课知识)。从能力角度来看,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对历史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当然这个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偏向感性思维,缺乏对历史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角度来看,十六岁左右的学生正处于三观逐渐定型的时期。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逐个掌握,而应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价值观念的养成。 【教学目标】 通过文献、图片、地图等史料了解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英国)和中国的概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并理解城市化的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历史解释),从而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感受城市化今晨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及对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重点是城市化的特点。 (分析:城市化是一个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有其各自特征和影响,把握这些特征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各国的不同,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本课的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形成原因以及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分析: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有其国家特色的形成因素,分析并归纳这些不同点(特色),能够使我们对城市化的认知更深一步。)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四个环节,分别是“朔源城市化”、“体验城市化”、“反思城市化”和“畅想城市化”,将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特点形成原因)、城市化对人们的影响、城市化中出现问题、未来城市的发展(学生想象)四部分教材内容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呈现,并设计学习任务单、学习思考题等激发学生融入课堂,创设“生活即教育”的“学为中心”的历史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解释———城市化 二、环节一:朔源城市化 ●教学设计1———古代城市的特点 呈现两幅图片材料和一段文字材料并设计问题:古代城市的特点?(规模小、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为主)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春秋》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古代城市有一个认识,为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做铺垫。) ●教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