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2647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104413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诵读,古诗词,课外,视频,课件,2025
  • cover
(课件网) 人教新版 九下 语文 同步课件 目 学习目标 壹 知识必备 贰 整体感知 叁 细读感悟 肆 课堂小结 伍 录 在不久前我们刚学习了他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让我们有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 在这首词中我们体会到了苏轼的“形狂”与“心狂”,了解了苏轼的豪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定风波》,看看这又会是怎样的苏轼呢?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词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词作意境,品读重点句,体会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重点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作者简介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三年。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写作背景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suō qiào sè 划分朗读节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形容微寒。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声吟咏。 草鞋。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理解诗词大意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高声吟咏从容而行。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走起路来,比骑马轻盈,雨中有什么可怕的?披一笠蓑衣任它雨冷风寒,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寒,将我的醉意吹醒,顿觉一阵微冷。山头的夕阳正与我们相迎。回头来听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晴天还是雨天。 1. 全词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 苏轼贬居黄州,出游遇雨,写出途中的所感所思。(小序点明作词时间和地点。) 2. 这是一场怎样的雨?词人又是怎样的态度? “雨具先去”,说明始料未及,“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说明雨下得很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何妨”两个口语词写出苏轼不为风雨所影响甚至能享受风雨的积极心态。 “吟啸”“徐行”两个动作描写与同行者“皆狼狈”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苏轼的从容、淡定。 3. 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并且说说“轻”字的妙处。 “竹杖芒鞋”是草野百姓的装束,“骑马”是官者的形象,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二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向往自然和潇洒从容的心态。 其中的“轻”字,写出了作者无官一身轻的状态,是他乐观豁达、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精神的一种体现。 4. 知人论世,如何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背景 资 料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100余天,受尽从身体到精神的百般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经多方面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正月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苏轼被贬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