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启用前 济南市深泉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1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周礼小司寇》记载,小司寇掌管外朝事务,负责召集民众征询意见。当国家有危难、要迁都、需选立嗣君等军国大事时,周王必须征求贵族议事会、国人会议的意见。这体现出() A.国人成为周王室统治的基础 B.原始民主遗风影响了政治决策 C.周王室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D.民主政治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2.汉武帝即位之初,其舅舅田蚡作为丞相骄横专权。为此,武帝找来官职低下但是有才干,而且和自己意见一致的人,给他们附加上侍中、诸曹等名号。这些人可以相对容易地出入皇宫,在宫廷里面办公。这一举措在当时() A.折射了外戚干政问题的严重 B.加剧了中央冗官局面 C.削弱了中央朋党政治的基础 D.重塑了政治权力结构 3.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家世”“德行”“才能”为评定标准,但实际操作中,中正官多由士族担任,评定往往偏重门第,寒门子弟难以晋升。为此,朝廷曾下诏“拔寒素”,要求中正官荐举“门寒身素,志行清正”者,但因士族势力盘根错节,这一举措收效甚微。到东晋,九品中正制几乎完全被士族掌控,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一过程反映出( ) A.选官制度调整难以突破阶级局限 B.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九品中正制始终阻碍社会阶层流动 D.寒门与士族的矛盾逐渐消除 4.唐朝政事堂会食时,三省长官常以共餐为机,对议事分歧再作协商。史载争议未决者,至会食时从容商榷,多能协和”。此制将政务协调与日常交往结合,可见其( ) A.提升了官僚群体的品秩待遇 B.构建了君臣议政的全新范式 C.顺应了三省分权协作的机制 D.确保了行政决策的绝对公平 5.南宋中央官学“置博士弟子员,皆未尝考其德行道艺之素,其所授受,又皆世俗之书,进取之业,使人见利而不见义”“亦惟荣辱升沉,......工雕篆之文,无进修之志,......季考月书,尽成文具”。这说明南宋中央官学() A.深度融合理学思想 B.秉持崇文抑武国策 C.沦为科举制度附庸 D.引领书院发展方向 6.《明会典》记载,明朝每六年会对京官进行一次京察”,由吏部与都察院共同主持,考察官员的政绩、品行等。考察后若发现有遗漏的不合格官员,给事中与御史可进行“拾遗”弹劾,且一经弹劾,官员多被惩处。明代宗至万历年间,官员皆以被“京察”查处为大辱。这体现了明朝的官员管理 ( ) A.以考核官员政绩为核心 B.注重通过刑罚威慑官员 C.监察机制运作较为有效 D.使官员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7.1898年,张之洞读《孔子改制考》后,十分恼怒,作《劝学篇》予以反驳。他认为,君臣之义“与天无极”,而《孔子改制考》却完全抛弃三纲五常,鼓吹民权。张之洞批评康有为忘亲”、“忘圣”,“欲举世放恣黩乱而后快。”由此可见( ) A.维新思想引起既得利益集团不满 B.《孔子改制考》导致了变法失败 C.张之洞没有读懂《孔子改制考》 D.洋务派思想与立宪派有本质区别 8.《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负有发动训政”的全权;国民政府作为政务执行机关,是“训政”的执行者;联系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总枢纽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运作模式( ) A.借训政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