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八单元 文言文复习专题 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_____,_____”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 3.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 4.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 5.用“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窃以为过矣 强公室 杜私门 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 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 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谏逐客书》 6.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_____,_____进而提出诘问:“_____!”以驳倒“吏议”。 7.李斯认为太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这两句是:“_____,_____”。 8.李斯认为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 9.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 10.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客何负于秦哉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11.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_____,_____”。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12.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错误的句子是:“_____ 、_____”。 13.李斯认为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 15.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效果。 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 此非所以跨海内 制诸侯之术也 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 16.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 17.以玩好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以美女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_____”。 19.作者谈及导致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原因两句是“_____,_____” 。 20.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_____,_____”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 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21.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_____”一句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 22.用“_____”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 2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_____,_____。 2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25.最后,用“_____,_____,_____ _____”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今取人则不然 借寇兵而赍盗粮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 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 内自虚而外树怨 于诸侯 1.用对比的手法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