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57057

3.2《蜀相》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6次 大小:5515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二,统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蜀相》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设问开篇,既点明寻访对象“丞相祠堂”,又引发读者对诸葛亮的联想,自然入题 B.“柏森森”描写祠堂外柏树茂密的景象,既营造肃穆氛围,也暗喻诸葛亮精神的不朽 C.仅交代祠堂位置与环境,未关联诸葛亮事迹与诗人情感,开篇平淡无深意 D.语言质朴自然,如日常对话般亲切,为后文抒发缅怀之情奠定舒缓基调 2.下列对《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仅概括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未融入诗人情感,缺乏感染力 B.“三顾频烦”写刘备求贤,“两朝开济”写诸葛亮辅佐,暗含对君臣相知的赞叹 C.语言华丽夸张,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不符,风格矛盾 D.侧重批判刘备“三顾茅庐”的虚伪,与后文对诸葛亮的赞美形成冲突 3.下列对《蜀相》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以“柏森森”“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等景,融肃穆、寂寥之情于其中 B.用典贴切:引用“三顾茅庐”“出师未捷”等典故,浓缩诸葛亮一生,表意凝练 C.情感递进:从寻访祠堂的茫然,到缅怀事迹的赞叹,再到感慨壮志未酬的悲怆,层次清晰 D.以议论为主:通过大量议论直接评价诸葛亮,缺乏形象化描写,可读性弱 4.下列对《蜀相》情感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缅怀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忠诚品格,表达对先贤的崇敬之情 B.感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暗含对理想落空的惋惜 C.借诸葛亮的遭遇,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人生困境 D.仅赞美诸葛亮个人,未涉及对时代、家国的思考,主题狭隘 5.下列对《蜀相》与杜甫其他诗歌关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登高》一样,均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情感深沉,语言凝练 B.与《春望》相比,均暗含家国情怀,《蜀相》借诸葛亮抒忧国之心,《春望》直写战乱之悲 C.继承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传统,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D.仅关注历史人物,与《石壕吏》中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无关联,主题差异大 6.下列对《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写诸葛亮的悲剧结局,也暗指后世英雄(包括诗人自己)的壮志难酬 B.“长使英雄泪满襟”以夸张手法,突出诸葛亮事迹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C.仅表达对诸葛亮的惋惜,未融入诗人个人情感,情感单薄 D.作为全诗点睛之笔,升华主题,让缅怀之情转化为对理想与命运的深沉思考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蜀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②丞相祠堂:即武侯祠,在今四川成都(锦官城)。③柏森森:柏树茂密繁盛的样子,象征诸葛亮精神长存。④映阶碧草:指映照台阶的碧绿野草。⑤自春色:独自呈现春色(暗含无人欣赏的寂寥)。⑥隔叶黄鹂:指隔着树叶鸣叫的黄鹂鸟。⑦空好音:空有动听的鸣声(暗含无人聆听的落寞)。⑧三顾频烦:指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频烦”意为多次、频繁。⑨天下计:指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统一天下的策略(如《隆中对》)。⑩两朝:指诸葛亮辅佐蜀汉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 开济:“开”指开创基业,“济”指辅佐济世。 老臣心:指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之心。 出师未捷:指诸葛亮多次北伐(出师讨伐曹魏),未能成功。 身先死:指诸葛亮在北伐期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 英雄:指后世胸怀壮志、忧国忧民的人(包括杜甫自己)。 《蜀相》创作于唐代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此时杜甫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