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写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体现了毛主席的伟大心胸和无私襟怀。 课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眷恋”“踌躇”“黯然”等词语的意思。 2.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作为普通父亲的凡人情感和作为领袖的伟大心胸和无私襟怀。 3.收集相关资料,再结合资料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作为普通父亲的凡人情感和作为领袖的伟大心胸和无私襟怀。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资料,查找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完成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谁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 2.学生回答: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 3.毛主席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后,他在电报上回复了一句诗。谁来说说这句诗? 4.生回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5.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骨,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 6.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要用马皮包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埋葬,这叫“魂归故里”。看到这个习俗,想到刚才毛主席批示的那句诗,你有什么问题吗? 8.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毛主席不让儿子回国安葬?为什么要让他葬在朝鲜? 9.是啊,为什么毛主席会下这样的指示,为什么不让儿子的遗骨回国安葬,难道他内心不爱自己的儿子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去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吧! 二、品词析句,体会悲痛之情。 第一步:明确任务 出示学习要求: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第二步: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书上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第三步:汇报交流 1.谁来说说你找到的是哪句话?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1)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什么描写?这个时候的他,内心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最能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2)指导朗读,读出悲痛的感觉。 (3)毛主席与儿子之间的感情怎样,你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吗?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在他的身上,寄托主席无限的父爱,无限的希望。 (可是,年仅28岁的他,就这样离他而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惨痛的事情发生,谁又能不撕心裂肺的痛呢?因此———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