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苏轼 余光中说过,如果要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背诵《赤壁赋》; 2、梳理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鉴赏写景抒情说理融合的特点; 3、把握苏轼情感变化过程,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目 录 一 知人论世 走进文本 二 初读文本 字词通关 四 概括主旨 总结特色 三 深入研读 品味情感 第一章 知人论世 走进文本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建中靖国元年(1101)病逝于常州。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他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这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搜罗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 苏轼被捕下狱,受尽凌辱。最后经过多方营救,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创作背景 “三咏赤壁”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体常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韵律、铺陈、文采、用典;多采用主客问答式。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发展阶段: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的“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的“文赋”。 著名的文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第二章 初读文本 字词通关 1、壬戌( ) 2、属客( ) 3、窈窕( ) 4、万顷( ) 5、冯虚( ) 6、扣舷( ) 7、桂棹( ) 8、溯流光( ) 9、倚歌而和之( ) 10、袅袅( ) 11、幽壑( ) 12、嫠妇( ) 13、愀然( ) 14、相缪( ) 15、荆州( ) 16、舳舻( ) 17、旌旗( ) 18、酾酒( ) 19、横槊( ) 20、麋鹿( ) 21、扁舟( ) yǎo tiǎo rén xū qǐng píng zhǔ zhào niǎo sù xián hè Yǐ, lí hè qiǎo mí liáo jīng zhú lú jīng shī shuò piān 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注释: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兴:起。属:通“嘱”,劝请。明月之诗:和下文的“窈窕之章”分别出自《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同“窈窕”)兮”的句子,所以称“窈窕之章”。 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状语后置句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注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