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代农业科技在气象与历法、田间生产技术、农田水利技术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储粮技术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宋元时期科技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此时的欧洲处于科学的黑暗年代,希腊的科学技术大多被人忘却,更谈不上发展。而此时的阿拉伯人继承了希腊的科学遗产,在天文、医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帝国在中古时期,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与同时期欧洲的漫漫长夜形成鲜明对比。 南方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超过北方,科技中心移向南方。从记载来看,重大工具创新和技术发明多集中在唐中后期,而南北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则更明显。就新兴农具而言,北方有曲辕犁、人力耕地机、钐、水车及井车共5件,而江南有曲辕犁、砺碎、醪砖、铁塔、鸟耕、水车、筒车和机汲共8件,南方的工具创新超过北方。 就田间耕作技术而言,北方旱作农业区的耕耙耱生产技术在南北朝时已发展成熟,唐代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如提出“浅———深———浅”的中耕理论及“端”的要求;谷麦轮作复种制,在汉代也已出现,唐人所做的是使其栽种秩序合理化及定型化。其意义虽然非常重大,但与南方取得的成就还是不能同日而语。水稻移秧技术,是江南农业生产空前发展的第一个标志,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个飞跃,为推广双季稻和水稻同其他作物的轮作复种开辟了广阔道路;稻麦轮作复种制的产生和发展,是江南农业生产发展的第二个标志,它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一整套耕、耙、耖、中耕技术也于此时形成。 就粮食生产而言,南方逐渐超过北方,产粮重心南移,也是南方科技迅速发展的一个表现。唐代水稻生产水平较汉代以来有显著提高,江南水稻一般亩产3石,高者达6石,超过了北方主要作物粟的亩产量。水稻种植的发展对全国平均亩产粮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唐中后期,江淮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南方粮食生产已在全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江南地区也成为唐朝赋税的主要来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韩愈也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以至于有“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的说法。 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都重视农业生产,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一般不直接参与农业科技的推广,唐代则不然。《兆人本业记》是武则天执政时召集文学之士周思茂等人撰写的,并颁行于天下,是当时重要的农书。以后唐代皇帝把进呈《兆人本业记》定为制度,“每年二月一日,以农业方兴,令百寮具则天大圣皇后所删定《兆人本业记》进奉”。唐代在朝中推广农书,无疑是向大臣灌输农业科技,进而让他们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将农业科技向民间推广。把农业技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相当于现代的“技术下乡”活动。甚至文宗还直接把先进农具———水车散给百姓使用,以促进农田灌溉。斗门在唐代是一种先进的控水工具,为了推广使用,政府明确规定:“泾渭白渠及诸大渠用水溉灌之处,皆安斗门,并需累石及安木傍壁,仰使牢固。”武则天曾对官员们提出:“若能肃清所部,人无犯法,田畴垦辟,家有余粮,所由官人,宜加考第,功状尤异者,别加升擢。”最高统治者如此重视农业生产,必然促使官员重视农业科技。最高统治者直接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先进成果、技术在全国的普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稻米流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库充实,小民家有余粮,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疆域广阔,国势强盛,唐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可与阿拉伯帝国相抗衡的大帝国。究其原因,农业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腾飞,正是在经济的支撑之下,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盛唐”社会。 (摘自布留宪《略论科技对唐代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竺可祯先生认为,公元7世纪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