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7928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21816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 cover
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的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本课在单元中对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和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起着承接作用,与下一课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并列作为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当代政策延伸与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本课主要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个子目,三个子目之间呈现递进式的结构与关系,顺着时空顺序叙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过程,强调与突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前期的学习较为简单与零散,未能形成更具备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不够深入。高中阶段侧重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背景、重要内容和实施意义等方面进行材料教学和深度学习。 四、教学目标 1. 能借助 AI 地图工具精准识别五个民族自治区及建立时间,形成空间认知。 2.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从地理、历史、现实和理论等角度分析理解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 利用 AI 时间轴工具梳理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及时间节点,构建时序框架。 4. 结合 AI 数据分析呈现的自治区发展成果,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5.通过 AI 模拟外交发言场景,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建立正确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 工具准备:AI 地图交互工具、AI 史料整合平台、AI 时间轴生成器、AI 数据可视化软件、AI 模拟发言训练系统。 资源准备: AI 生成的民族自治区发展数据图表、AI 优化的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美国及其盟友针对我国新疆地区散布不实信息,污蔑当地存在所谓“强迫劳动”等人权问题,要求在联合国举行的第52届人权理事会上,对新疆的“人权状况”举行一次辩论会。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比美国的好得多,公平得多。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比在美国的少数民族幸福、平等、有尊严得多。 【课程教学】 概念阐释 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易错点拨: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新中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目前,全国共有159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4个。 ———《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1991年。 (学生活动1)借助 AI 地图工具,从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