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70065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学案

日期:2025-11-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3次 大小:768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财富,学案
  • cover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课程标准 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世界各国文化遗产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自然灾害、战争以及工业化、现代化对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培养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 1、重点:《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内容。 2、难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四、导入: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中确定了世界遗产的三种类型: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 文化遗产: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 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指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 双重遗产:指既具有突出文化价值又具有突出自然价值的景观。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五、新课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 (1)文化遗产的现状:不断遭到破坏。 ①人为:战争、恐怖袭击;过度的旅游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工程(三峡);环境污染、偷盗或故意破坏 。 ②自然:年代久远腐变、资源的过度消耗(古开封);自然灾害(地震、酸雨、沙尘暴) (2)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材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 —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3)文化遗产价值: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①历史价值: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现实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③学术价值: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④世界价值:世界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 材料: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2、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古代:以收藏(从艺术珍品开始)为主,是财富和权力的体现。 ①欧洲:各国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②中国: 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