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种树郭橐驼传》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种树郭橐驼传》中“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按照树木的天性,随意放任其生长 B.顺应树木的自然规律,使其本性得以充分发展 C.凭借树木的天性,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 D.尊重树木的天性,人为干预其生长过程 2.文中郭橐驼批评“他植者”“爱之太恩,忧之太勤”,下列不属于此类行为的一项是() A.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既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下列对文章体裁及写作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寓言体传记,兼具传记和寓言的特点 B.文章以种树之道类比治国之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C.文中通过郭橐驼与“他植者”的对比,突出种树技艺的差异 D.文章借郭橐驼之口表达观点,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表达风格 4.下列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驼业种树/理,非吾业也 B.其本欲舒/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C.以致其性焉尔/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D.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故不我若也 5.下列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赞扬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 B.批判“他植者”违背规律的做法 C.借种树之道讽喻官吏烦政扰民 D.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6.文中“官戒”的核心内涵是() A.官吏应学习种树技艺,提升治理能力 B.官吏治理应减少折腾,顺应民之天性 C.官吏需频繁发布命令,督促百姓生产 D.官吏要关爱百姓,时刻关注民生疾苦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材料 柳宗元创作《种树郭橐驼传》时,正值其被贬永州期间。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朝政腐败,官吏苛政扰民现象十分普遍。统治者频繁颁布政令,各级官吏层层加码,不顾百姓实际情况强行摊派任务,导致民生凋敝,生产停滞。柳宗元目睹民间疾苦,却因政治失意无法直接针砭时弊,遂以寓言形式托物言志。 文中虚构的郭橐驼形象,虽身有残疾却深谙种树之道,其“顺木之天”的理念与当时官吏“好烦其令”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唐太宗曾言“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将种树规律引申为治国理政的准则,既是对中唐弊政的批判,也寄寓了其“民本”思想。这一创作手法延续了先秦寓言“借事说理”的传统,将抽象的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使文章兼具批判性与文学性。 原文阅读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注释 孳:繁殖,生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