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76731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288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17课,西晋
  • cover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单元定位 本课选自2024版新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单元承上启下的关键一课。上承第16课《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下启东晋南朝的偏安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结构 教材分为三个子目,逻辑清晰: 1.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讲述西晋结束三国分裂的历史功绩。 2.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分析西晋速亡的深层原因。 3. 北方各族的内迁:阐释北方民族内迁的史实与影响,突出民族交融的核心主题。 本课核心围绕“统———短暂—内迁—交融”的主线展开。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对“统一”“分裂”有初步认知,但对西晋这一短命王朝较为陌生,缺乏对政权兴衰深层原因的分析能力。 认知特点:初中生具象思维占优,喜欢生动的历史故事、直观的地图和情境体验,但抽象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较弱,对“民族交融”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实例。 学习需求:学生渴望通过互动、探究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需要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引导其深化思考。 四、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绘制时序轴、识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明确西晋建立、统一、灭亡的时间节点,掌握北方各族内迁的路线与区域。 史料实证 结合《钱神论》节选、石崇与王恺斗富等史料,分析西晋统治危机与灭亡原因,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观点。 历史解释 通过分析西晋的治国方略,解释八王之乱的原因;理解西晋短暂统一的深层原因及北方民族内迁的影响。 家国情怀 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的原因与影响;北方各族内迁的概况与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西晋短暂统一的深层原因;认识北方民族内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意义。 六、教学理念与方法 1.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本课以“历史侦探探案”为总任务,将教学、学习与评价深度融合: 目标引领:课前明确侦探任务与评价标准。 过程互动:课中通过“侦探日志”(即任务单)实时收集、反馈学习情况。 评价反馈:课后通过“结案报告”检测学习效果,反哺教学优化。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构建“历史侦探受命探寻短命王朝之谜”的真实情境。 确定任务:核心任务是查明“西晋为何能一统天下,又为何迅速覆亡?北方各族内迁是祸是福?” 自主协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史料、地图,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 效果评价:对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的表现。 七、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含时序轴、历史地图、史料片段、短视频)、“历史侦探探案日志”(任务单)、分组讨论记录表。 学生:预习课文,标注陌生知识点;收集与西晋相关的成语典故(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发布侦探任务(约5分钟) 1. 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化身‘历史侦探’,收到一封来自西晋末年的求救信(课件展示):‘吾乃西晋官员,目睹王朝从统一盛景跌至灭亡深渊,仅三十余年便分崩离析。……恳请诸位侦探查明:我朝为何能一统天下,又为何迅速覆亡?北方各族迁徙至此,是祸是福?’” 2. 出示本课核心任务与“侦探探案流程图”(即学习过程指引)。 3. 设计意图:以“历史侦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