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一中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 量监测初一年级历史科试题 本试卷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等信息 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北京人作为世界重要原始人类,考古发现能直接证明其“会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 驱兽"的关键证据是( ) A. 影视作品《疯狂原始人》里的用火情节 B.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及体质特征研究 C. 历史学者撰写的用火推测论述文章 D. 周口店遗址中出土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2.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 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 以采集狩猎为生 B. 已经会人工取火 C. 开始种植农作物 D. 会使用磨制石器 3. 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产生一定的葬俗,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粉末,并有许多装饰品。 由此推知山顶洞人( ) A. 已掌握钻木取火技术 B. 能够缝制衣服 C. 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D. 仍在使用打制石器 4. 惠州一中的历史兴趣小组制作微视频,选取素材有:干栏式建筑复原场景、碳化稻谷遗 迹发掘画面、象牙雕刻饰品特写。该微视频最贴切的片名是( ) A.《 解码山顶洞人生活》 B.《 河姆渡文化深度探秘》 C.《 半坡遗址考古新发现》 D.《 大汶口文化未解之谜》 5. 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 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形成了早期国家 C. 出现了定居生活 D. 产生了贫富分化 6. 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这 说明这一时期( ) A. 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B. 氏族成员之间无任何矛盾 C. 氏族成员过群居生活 D. 氏族成员之间产生物品交换 7. 考古发现,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 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这表明良渚 文明( ) A. 是世界上最早兴建水利工程的文明 B. 已经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C.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能力较高 D. 拥有世界领先的农业耕作技术 8. 陶寺遗址的考古成就:1985年,发掘9座大墓,80余座中型墓,610余座小型墓,研 究表明极少数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和拥有权力,90%的墓主没有任何随葬品;经世纪之交 三年的发掘,一座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都城展露真容。这些表明4000多年前黄河 中游地区( ) A. 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B. 开始有原始农耕生活 C. 已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 D. 拥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9.“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涵盖了整个黄河、长江流域和西辽河 流域,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 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的特点是( ) A. 源远流长,绵延不断 B. 多元一体,核心引领 C. 超大规模,世界领先 D. 满天星斗,各放异彩 10. 去年的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典礼以“溯源、 寻根、凝心、铸魂”为主旨,吸引了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代表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