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A) 2025.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传统的经典研究通常遵循两种思路,一是重在研究“什么是经典”,二是聚焦于“如何 成为经典”。这两种思路对我们理解经典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然而,这两种思路有一个 大问题,即把经典默认为已然存在的“某物”。我们探讨“什么是经典”“如何成为经典” 其实就是用某一套难以言明的标准去考量和评判诸多对象,把含糊的界定和准则清晰化,并 反证出经典所以成为经典的“经典性”以及经典生成的“经典化”过程。这很容易将我们带 入循环论证的尴尬处境中,并且经典还很容易被固化或神化。 在《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是个伪命题》一文中,黎杨全教授指出,“经典的本质是固定的、 独立的、封闭的、模范的和规定性的”,文学经典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追求永久的恒 定性和不变性是经典内在的要求”。按照黎教授的论证逻辑,经典的固化特点源于经典是印 刷文化的产物,常见的经典化手段是编订选集或进入图书馆收藏,因此经典往往被视为一个 可拥有、可收藏的文本或客体,封闭自足,而且业已完结。 这个判断不可谓全无道理,但问题在于,即便是在印刷文化体系下,经典都充满了多种 变动不居的可能性。编选者个体的知识框架、阐释能力、阅读期待及审美理想,编选者群体 的标准制定与文化协商,编选环境的政治要求、精神共识、社会风尚及舆论导向,甚至包括 时代、地域与民族及所有这一切能够提供给编选者的素材范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 性。仔细追究,“印制出来的文本”显然不能与经典画等号。印制出来的文本是一个客观实 体,是把经典现实化、具象化;而经典的核心则是“经典性”,是文本所蕴含的意味、精神、 价值、信念等意识形态的属性。固化的文本确实不能改动,但抽象的理念却有可能因时、因 地、因人而做出调整。 黎教授断言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是一个伪命题,其依据主要在于网络文学的动态本质。网 络文学成了难以终结的开放叙事,突破了印刷文化体系下文学仅作为故事文本的局限性,变 身为“活生生的、现场的社区行为”。窃以为,黎教授对网络文学的动态界定非常精辟,把 网络文学的概念与文学事件或文学行动关联起来,这一见识也非常高远、敏锐。问题在于, 是不是动态发展的文学实践就必然没有被经典化的可能呢? 高三语文试题(A)第1页(共8页)高三语文试题(A)参考答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A项“经典如何成为经典有非常明确的客观标准”错:C项“作品质量不再是 一切的基础”错:D项“深化了黎杨全对经典的认识”错) 2.(3分)D(“其文学性要超过民主、日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网络文学经典”错) 3.(3分)A(A项强调经典不可改易,与本文观点相反:B项可以说明经典是随社会关系的 变化而变化的,与本文观点相近:C项认为事件是变动的,是具备意义的,可以佐证本文 文学事件具有意义的观点:D项观点与本文主要观点相同) 4.本文首先指出传统经典观的局限:再对黎杨全教授的静态经典论进行辨证分析:然后亮明 自己观点,即作为文学事件的网络文学可以成为经典:最后对经典的内涵变化进行了补充 说明,论证层层深入。(4分。每个要点1分) 5.(1)黎杨全教授认为“经典的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