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79859

古诗词诵读《客至》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4758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客至》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客至》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皆”字凸显春江水势涨溢,勾勒出草堂四周浩渺的水景 B.群鸥“日日来”既暗示环境清幽,也暗含诗人的孤寂心境 C.两句以动景为主,与后文待客的静景形成鲜明对比 D.诗句寓情于景,为后文“客至”的欣喜做了情感铺垫 2.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所流露的情感,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过往无人来访的失落与愤懑 B.对客人身份尊贵的敬畏与惶恐 C.对好友到访的惊喜与诚挚欢迎 D.对自家居所简陋的自卑与歉意 3.关于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艺术特色,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夸张手法凸显生活的极度贫困 B.用质朴语言展现待客的真诚纯粹 C.借景物描写烘托宾主的欢乐气氛 D.以对比凸显主人对客人的轻视 4.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 A.表现主人社交广泛、邻里和睦 B.暗示客人不受欢迎,需邻翁陪衬 C.将待客场景推向高潮,显真率情趣 D.说明主人酒量有限,需他人代饮 5.下列对《客至》整体风格的评价,与历代评注相符的一项是() A.雄浑壮阔,充满豪迈之气 B.浅切平易,富有生活气息 C.沉郁顿挫,饱含家国之悲 D.辞藻华丽,注重雕琢修饰 6.对比杜甫《宾至》与《客至》,二者的核心差异在于() A.诗歌的体裁不同 B.待客的热情程度不同 C.客人的身份地位不同 D.创作的时间地点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背景材料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五十岁的杜甫在成都草堂写下了《客至》这首传世七律。此时的杜甫,已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六个春秋。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从长安出逃,历经秦州、同谷等地的艰辛跋涉,于上元元年(760年)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简陋的草堂,终于获得了乱世中的片刻安宁。 这座草堂虽不奢华,却让杜甫得以暂别漂泊,过上了“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闲适生活。春水环绕的居所,日日来访的鸥鸟,构成了诗人日常的生活图景。这种安宁在战乱频仍的时代尤为珍贵,也让杜甫对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温暖格外敏感。 诗题中的“客”,据杜甫自注为“崔明府”,“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崔氏或许是杜甫的母姓亲戚,其到访对独居草堂的诗人而言,无疑是空谷足音。在长期孤寂的生活中,好友的探望点燃了诗人的情感火花,于是他挥笔写下这首记录待客场景的诗作。 此时的杜甫虽暂得安宁,却并未摆脱贫困。草堂远离市集,生活物资匮乏,但物质的清贫并未冲淡他待客的热忱。诗中所写的“无兼味”的菜肴、“只旧醅”的陈酒,正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而这份不加修饰的质朴,恰恰成就了诗歌最动人的力量。 这首诗在杜甫的七律中独具特色。与《登高》《秋兴八首》等沉郁顿挫的作品不同,《客至》以浅切平易的语言,将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尽显诗人诚朴的性格与对生活的热爱。正如清代杨伦在《杜诗镜铨》中所评:“此种诗,不着一字安排,而自尔深厚。” 注释 客至: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指崔县令来访。 但见:只见,暗含“别无他人”之意。 蓬门:以蓬草为门,指贫寒之家。 盘飧:盘中的菜肴;兼味:多种美味。 旧醅:未过滤的陈酒,古人以新酒为贵。 呼取:呼唤,“取”为语助词,无实义。 7.下列对诗歌首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空间角度写景,“舍南舍北”勾勒出草堂的地理环境 B.“皆春水”既写实景,也暗喻诗人平淡如水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