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 登 领略夔州山水,测绘杜甫“人生等高线” 杜甫 学习目标 壹 语言构建与运用:积累古典诗词词汇,把握律诗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贰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和审美思维能力。 叁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格律之美,提升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肆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杜甫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理解中华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传统。 情景导入 各位年轻的“文化测绘师”们,今天我们接到一个穿越千年的委托。在公元767年的秋天,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在夔州的山巅,用56个字为我们加密了一幅他内心的“人生等高线”地图。这里面有他的人生海拔,有他的情感起伏,更有那个时代的回响。 我们的任务是破解这份密码,还原这幅地图的全貌,理解他为何能站在唐诗的巅峰。 现在,我宣布,“人生等高线”勘测任务,正式启动! 人生等高线勘测任务 任务一: 身份核验 解锁“诗圣”的人生坐标 测绘师们,要读懂地图,先要了解绘制者。请快速检索你们的资料库(课本/幻灯片),完成杜甫身份核验,为我们接下来的勘测定位他的时代坐标和个人坐标。 认识作者 一代“诗圣”——— 杜甫 姓名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世称“_____”。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_____” 生卒 712—770 籍贯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地位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 认识作者 创作风格及其作品 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在五律、七律上表现出很深的造诣,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诗风_____。 代表作有以“三吏”合称的《_____》《_____》《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征》《春望》和《兵车行》等。 沉郁顿挫 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望岳 杜甫人生四时期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望岳》 出身名门,裘马轻狂。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困顿十年,入仕无门。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任左拾遗,为房琯向肃宗上书请无罪,后发生安史之乱,避难流亡。 漂泊西南时期(49岁-58岁) 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好友严武接济于成都草堂,写了240多首诗。忧国忧民,贫困交加。 人物轶事 显赫的家境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 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名句回味 1.窗含西岭千秋雪, 。 2. ,一览众山小。 3.随风潜入夜, 。 4. ,路有冻死骨 。 5.感时花溅泪, 。 6.白日放歌须纵酒, 。 门泊东吴万里船 会当凌绝顶 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 恨别鸟惊心 青春作伴好还乡 《春夜喜雨》 《春望》 《绝句四首》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闻官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