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6230

6《哈姆莱特(节选)》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4881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一,统编,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哈姆莱特(节选)》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哈姆莱特(节选)》中人物语言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姆莱特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兼具哲思与悲怆,语言庄重典雅,将内心的矛盾挣扎具象化。 B.克劳狄斯的台词多含虚伪试探,如“你的父亲也曾失去一个父亲”,以温情包装夺权野心。 C.霍拉旭的语言简洁沉稳,“我是殿下忠诚的仆人”等表述,凸显其理性务实、忠诚可靠的特质。 D.奥菲利娅的话语混乱破碎,完全是精神失常后的胡言乱语,毫无情感与思想内涵。 2.下列对课文中核心冲突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本质是正义与邪恶、复仇与夺权的阶级对立。 B.哈姆莱特的“延宕”,既是对复仇合理性的思考,也是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困境体现。 C.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情感冲突,反映了个人悲剧与时代背景的紧密关联。 D.哈姆莱特与波洛涅斯的冲突,仅体现了年轻人与守旧者的观念差异,无关核心主题。 3.下列关于莎士比亚戏剧相关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作品,以轻松诙谐的风格展现人文主义理想。 B.莎士比亚戏剧常采用“双线并行”结构,《哈姆莱特》中复仇线与爱情线相互交织。 C.“悲剧”在莎士比亚笔下仅指人物的死亡结局,与人物性格、命运无直接关联。 D.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以口语化为主,缺乏文学性与思想深度,适合大众传播。 4.下列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追求真理、重视理性,却因过度思考陷入行动困境。 B.克劳狄斯是集野心、虚伪与狠毒于一体的反派,其罪行是引发所有悲剧的根源。 C.奥菲利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的悲剧既源于哈姆莱特的伤害,也源于父亲的控制。 D.波洛涅斯是忠诚的御前大臣,他对国王的辅佐与对女儿的关爱,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5.下列句子中,与哈姆莱特“理性思辨”特质最契合的一项是()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D.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谈谈方法》) 6.下列对课文艺术手法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课文运用“独白”手法,直接展现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B.“象征”手法贯穿全文,“毒药”既指实际的致命药物,也象征着克劳狄斯的邪恶与宫廷的腐朽。 C.课文通过人物间的对话交锋推动情节,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唇枪舌剑,充满戏剧张力。 D.课文对哈姆莱特的描写过于侧重负面情绪,其“延宕”性格让人物形象显得懦弱无能。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1601年前后,正是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鼎盛时期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将人的价值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理性、尊严与个性自由。但这一时期的英国,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宫廷内部权力斗争频繁,社会表面的繁荣下潜藏着深刻的危机。莎士比亚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矛盾,将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浓缩在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中。 《哈姆莱特》的故事原型可追溯至12世纪的丹麦传说,莎士比亚在改编时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他摒弃了原型中单纯的复仇叙事,赋予故事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将哈姆莱特从一个简单的复仇者,塑造为一个兼具理性思考与行动困境的人文主义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文主义者们满怀对美好人性的信仰,却在现实中遭遇封建势力的打压与人性的丑恶,哈姆莱特的“延宕”与痛苦,正是这一群体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英国戏剧正经历着从宗教剧向世俗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