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6746

8《中国建筑的特征》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4876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一,统编,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中国建筑的特征》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文本属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兼具科学性与文化性的建筑说明文,以逻辑为纲阐释中国建筑的核心特质。 B.语言准确严谨,如“斗拱”“榫卯”等专业术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 C.文中融入“天人合一”等文化理念,使说明兼具理性分析与人文内涵。 D.语言风格华丽夸张,大量使用比喻修辞,旨在增强文章的文学感染力。 2.下列对课文中“斗拱”这一核心概念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构件,兼具承重功能与装饰价值,体现“实用与美观统一”。 B.以斗拱为代表的构件体系,是中国建筑“模块化”特征的典型体现。 C.斗拱的结构设计,印证了中国建筑“材美工巧”的造物理念。 D.提及斗拱仅为解释建筑术语,与阐述“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核心无关。 3.下列关于建筑说明文相关写作规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说明文只需客观介绍建筑结构,无需挖掘其文化内涵。 B.本文以“总—分—总”结构,先总述特征再分项阐释,逻辑清晰。 C.说明建筑时应避免使用专业术语,防止读者理解困难。 D.为增强可读性,建筑说明文可适当虚构建筑历史细节。 4.下列对课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建筑“木构体系”的阐述,蕴含着对传统工艺的认同与自豪。 B.比较中西建筑差异时,保持客观中立,既肯定自身特色也尊重异域风格。 C.提及建筑传承问题时,流露出对传统建筑技艺流失的担忧。 D.文末强调建筑创新,语气悲观,认为中国建筑难以突破传统桎梏。 5.下列句子中,与课文体现的“建筑与文化共生”理念最契合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B.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 C.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6.下列对课文中说明方法作用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列举“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实例,使中国建筑特征更具体可感。 B.将中西建筑的构件体系作比较,凸显中国建筑的独特性。 C.引用《诗经》中关于建筑的诗句,仅为增加文采,与说明内容无关。 D.用“如同人的骨骼与肌肉”比喻建筑的结构关系,使抽象概念更易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思成与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民族文化觉醒的时代浪潮。当时,西方建筑思潮大量涌入,国内部分城市盲目效仿西洋风格,许多传统古建筑面临被拆毁或遗忘的危机。与此同时,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建筑的调查与研究已先行一步,甚至提出“中国建筑史应由日本学者书写”的论调,这深深刺痛了中国学者的民族自尊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梁思成、林徽因组建调查团队,踏上了“踏遍中国寻找古建”的艰辛之路。 从1932年至1940年,团队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布河北、山西、陕西等15个省,对近千处古建筑进行实地测绘、拍照与考证。当时的调研条件极为艰苦,他们常常徒步穿越荒山野岭,在偏僻村落中寻访古寺古塔;没有先进的测绘仪器,就用简易的卷尺、画板记录建筑细节;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还需躲避日军空袭,将珍贵的测绘图纸藏在山洞中保存。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发现了被遗忘的应县木塔、佛光寺等国宝级建筑,纠正了此前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认知偏差。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正是基于这些扎实的田野调查写成。梁思成在文中提炼出中国建筑的“文法”与“词汇”———词汇”指斗拱、梁架、屋顶等基本构件,“文法”则是这些构件的组合规则与营造思想。他强调,中国建筑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以“木构体系”为核心,贯穿“天人合一”“礼制秩序”等文化理念的有机整体。例如,故宫的中轴线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