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说“木叶”》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关于《说“木叶”》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树叶”与“木叶”的区别仅仅在于字数不同,二者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并无本质差异 B.“木”字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具象含义,这使得它在诗歌中比“树”字更能引发萧瑟的联想 C.屈原在《九歌》中使用“木叶”,是中国诗歌中首次将“木”与“叶”结合,开启了“木叶”意象的先河 D.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木叶”相比,更突出了树叶凋零后空阔、苍凉的意境 2.下列对文中“意象”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中的意象并非单纯的客观事物,而是承载了作者情感与文化内涵的艺术符号 B.“木叶”作为诗歌意象,其形成是历代诗人在创作中不断积累、传承与丰富的结果 C.意象的独特魅力在于,同一事物在不同诗人笔下,总能呈现出完全相同的情感指向 D.分析诗歌意象有助于把握诗歌主旨,“木叶”的辨析正是通过意象解读理解诗歌的范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与文中“木叶”意象的文化内涵相符的一项是() A.春日午后,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漫步林间,满目生机让人心情舒畅 B.秋风乍起,庭院中梧桐叶纷纷飘落,堆积阶前,勾起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C.夏日的荷塘,荷叶田田,荷花娇艳,微风拂过,送来阵阵清香,令人沉醉 D.寒冬时节,松柏的枝叶依然青翠,在风雪中挺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 4.下列关于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屈原诗句切入,提出“木叶”与“树叶”的区别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B.作者通过对比“木”与“树”的字义差异,逐步揭示“木叶”意象的独特内涵 C.文中引用大量古代诗句,是为了证明“树叶”一词在诗歌创作中已被完全淘汰 D.文章结尾总结“木叶”意象的形成原因,强调了文化传承与诗人创作的重要性 5.下列句子的逻辑关系,与文中分析“木叶”与“落木”关系的逻辑最接近的一项是() A.菊花与黄花都指代同一植物,但“黄花”在诗词中更常与重阳节、思乡情关联 B.月亮与婵娟都可象征团圆,但“婵娟”比“月亮”更具文学美感和抒情性 C.梅花与寒梅都描绘梅花形态,但“寒梅”更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特征 D.柳与杨柳都指柳树,但“杨柳”因“柳”与“留”谐音,更承载惜别之意 6.下列对文章语言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既有严谨的逻辑分析,又有生动的诗句阐释 B.文中大量使用设问、对比等手法,如“‘木叶’是什么呢?”,引发思考并突出重点 C.作者在解释意象内涵时,用词准确精炼,如“空阔”“疏朗”等词精准概括意境 D.文章句式以长句为主,多用复句,体现出学术论文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林庚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他以诗人的敏感和学者的严谨,在古典诗歌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说“木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并非简单的词语辨析,而是以“木叶”这一意象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生成与传承规律。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体系博大精深,许多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内涵,“木叶”便是其中的典型。在林庚先生看来,意象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汉字的表意特性、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文化的传承积淀密切相关。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木”字的字形本身就带有一种挺拔、坚实的质感,而其“木头”“木料”的本义,又让它天然地与“生长”“凋零”等生命状态相联系。当“木”与“叶”结合成为“木叶”,便不再是简单的“树叶”的同义语,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情感色彩。 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写下“袅袅兮秋风,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